第4頁(第2/2 頁)
東三省的實際權力真正交還中央。而且就他本人性格而言,如果不是什麼力量打動他的心,他是決不會拿東北,拿東北軍,也拿自己的政治生命這麼大的賭注來冒這麼一場風險的。
那麼究竟是一股什麼力量促使他最後採取&ldo;不抵抗&rdo;政策的呢?首先是他對時局判斷的錯誤。當時的少帥年輕氣盛,如日當空,正處在事業的頂峰,這雖對他鞏固自己的東北大權起了重要作用,但也掩飾了他的一個極大弱點,即對外交、政治上的複雜、艱險缺乏清醒的認識,很多觀點顯得稚嫩。尤其當他看到日本國內的政局出現動盪,而關東軍兵力又顯得單薄時,總是一廂情願地拿日本與中國的情形作比較,因而也更輕信日本人還不至於在整個東北大動刀兵,實行全面的武裝佔領。此時儘管已有人向他指出,日軍有可能以佔領奉天為開端,逐步實現對東北的佔領,但他已完全聽不進去了。其次,他感受到了蔣介石這顆巨樹的蔭庇。
想當初東北易幟,南京在道義上和輿論上都大力支援了他。再加上他的果敢專斷,及時處決了歷來不把他小六子放在眼裡、圖謀倒戈的楊宇霆和常蔭槐,終使一度飄搖動盪的東三省穩穩地掌握在了他的手中。對這些,蔣沒有一句責難之辭,仍舊一如既往支援著他。到了蔣、閻、馮中原大戰,他慧眼觀時局,巧辨利弊,在三方打得精疲力竭時,及時進兵關內,把東北軍的砝碼重重地壓在了蔣介石的一邊,不出2個月,中原大戰以蔣的最後勝利而告終。正是由於他的入關,幫助蔣介石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使蔣介石對這位剛入而立之年的少帥除了敬重、感激外,甚至有再生父母之感。於是南京政府的高官任命、讚譽褒獎、特邀赴京等等榮譽都接踵而至。並在北平設立軍事委員會分會,委任他為代理委員長。這樣,東北軍的實力範圍就不再囿於白山黑水之間,而是囊括了河北、熱河、察哈爾及北平、天津六省、兩市,使他獨霸北方這半壁河山,成了名符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國風雲人物。年輕氣盛的張學良真可謂春風得意、前程似錦,他實實在在地感到自己當初改旗易幟,投靠蔣介石這步棋走得太對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