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第1/3 頁)
&ot;富潤屋,德潤身。&ot;這是《禮記&iddot;大學》中的又一句眾人皆知的話,它表明了培養美好品德與修身的關係,表明了儒家對美好品德的重視與推崇。
其實,崇尚德性的不僅僅是儒家。
老子曾說過:&ot;上德若谷&ot;,&ot;含德之厚,比於赤子&ot;。
《管子&iddot;小問》說:&ot;苗,始其少也,眗眗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壯也,莊莊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乎茲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則安,不得則危,故命之曰禾,此其可比於君子之德矣。&ot;意思是說:禾苗,在它初長時,柔嫩和順的樣子多像幼小的孩子;等它長大的時候,嚴肅持重的樣子多像成年的男子;當它成熟的時候,豐潤、和悅地俯首向著根土,多麼像一位君子。天下得到它就安定,得不到就危險,所以把它稱為禾,這大概正可以比做君子的品德吧!
《墨子&iddot;尚賢》說:&ot;聖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於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與天地同常。&ot;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都講德《管子》一書,雖思想龐雜,但法家傾向鮮明,故一般視為法家。,但諸家都只是說德像什麼,沒有明確說德是什麼。
德是一種十分抽象的東西,具體回答它是什麼看來很難。
&ot;言也者,德之華也。&ot;
&ot;人之涉世也,其猶舟之涉水歟。德,行者帆楫也。&ot;
上述兩句話,雖然仍未回答德是什麼,但它告訴我們,&ot;德&ot;與人之言行有密切關係,提示我們如何認識一個人的&ot;德&ot;。
第80節:第十一章立身治家(2)
讓我們從諸葛亮的言、行、功業等方面去認識他的美德。
先看諸葛亮的言。
諸葛亮給我們留下的主要著作,有《隆中對》、《前出師表》、《正議》、《勸將士勤攻己闕教》、《與群下教》、《戒子書》、《兵要》、《兵法》、《軍令》,以及《便宜十六策》中的大部分。
《隆中對》議論風發,剖析精微,有理有據,不僅反映出諸葛亮洞悉全國形勢的睿智,預測天下三分的政治軍事遠見,為以後劉備建立蜀漢政權,進一步實現全國統一,勾勒出一幅熠熠生輝的藍圖,而且也表現出他以天下為己任的濟世精神,充滿了在政治上積極進取的自信心和非凡的勇氣。
《出師表》志達文暢,述明素志,嚴輔後主,懇諫重賢,受納雅言,善謀國事,乃是一篇對蜀漢政策方針具有指導意義的政論文。全篇之言,發自肺腑,為國為民的一片忠貞之心躍然紙上,深切感人。南宋文天祥《懷孔明》詩稱:&ot;至今出師表,讀之淚沾胸。&ot;一千多年來,這種為國為民的忠貞不知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獻身。
……
第二節嚴儉持家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主張的社會活動的四個層次。
諸葛亮除了平天下沒有實現外,其他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他的修身,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這些優秀美德,使得諸葛亮的形象歷千年而不毀,至今仍熠熠生輝。
他的治國,&ot;凡是封建統治階級可能做到的較好措施,他幾乎都做,因之……他所治理的漢國,在三國都是最有條理的一國&ot;。
本節專講他的治家。
治家嚴格,是諸葛亮治家的一大特點。
前面講過,諸葛亮同其弟諸葛均,一起流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