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武俠修真 > 我自有道 > 第20章 懷疑我是太上老君派下來傳道的

第20章 懷疑我是太上老君派下來傳道的(第2/3 頁)

目錄
最新武俠修真小說: 神路無名山海精英榜劍蕩大楚:風雲決從絕世武神開始與白眉大俠當同僚的日子桃花天書渡風雲風雲鹿鼎記:開局一本九陰真經綜武:開局聖心訣,躺平就變強仙俠英雄傳快穿:大女主殺穿言情世界暢遊諸天萬界始於武當北涼王:從紈絝到天下第一鳳舞銀環紅顏劍影錄金庸武俠:開局獲得連城寶藏新劍影天涯帶著東方不敗求長生青樓顏羅錄靈仙界天尊

而在後面第十章中,老子直接言明瞭:生而弗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但老子也不死心,在後面章節中關於這些方面還婆婆媽媽地說了挺多,也頗為可愛的!

還值得說的一點就是老子一直反對統治者好大喜功的做派,因為這與他的社會理念不符。老子希望的是迴歸到民眾自然發展、天下為公能者服其勞(完事後功成身退)的原始純樸狀態,所以雖不要求統治者下位禪讓,但也要有不居功的素質表現。當然,他這種理念源於原始社會主義,他所舉聖人也基本上就三皇五帝那些人。他預設了統治者的政治地位不動搖,卻又有類似於立憲改良(“無為而作”的君主)傾向。

所以,整部《道德經》他一直兼顧著如何治理好社會又如何鞏固統治者的統治地位,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希望從而達到“無私而成其私”、“處下而自上”、“不尊而自尊”!(在後面的篇章老子就逐漸地把這些呈現上來了,老鐵們請關注後面的解析)。當然,這建議老百姓肯定歡迎!人民需要的就是這種領導人。”

對於《道德經》第三章,我就逐字逐句地進行了解釋。因為我覺得,張道陵的解釋的確有點不夠準確。

我繼續向清風解說道:

“《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為無為,則無不治。

是繼第二章所提聖人之治接著講聖人的具體做法。不尚賢,指的是不把賢人拿來供奉起。即不要給予賢人過高的特殊社會地位。在老子心目中,社會公共事務是天下為公,能者多勞而功成身退,不怎麼講報酬的。這完全是沿襲原始社會那一套最簡單的社會管理方式。至少在老子心目中應該沒有固定的官位,有事了,叫有能力的人來主持這方面工作,完事了就自動解散回家。這種制度也可稱之為聘用制的雛型,對於解決官僚終身制帶來的弊端應該挺有借鑑意義。中國曆來的官員終身制(除犯錯誤被罷官或告老還鄉的外)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社會的發展,形成了個官僚集團乃至幾千年都使天下籠罩在官僚主義的陰雲下,集體沆瀣一氣,腐敗魚肉百姓。有些時候結派結黨,架空皇權,搞得互相拆臺,什麼事也幹不成(比如王安石變法的失敗)。起碼尸位其間者不少。

當然,老子所說不尚賢還是主要指不要搞那種虛榮風氣。但中國社會沒按他那提議去幹,最終使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者盡光宗耀祖、封妻廕子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

不過我們也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去把老子這說法當成不宣揚正能量去了。對於賢人,承認他們為社會作出的貢獻還是應該的,應主要落實在精神層面上的褒獎,物質獎勵適可而止。真正的賢才,往往追求的也是學可致用、能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而已,對物質獎勵也並非那麼看重。

老子提這回事也還有個意思就是不要把分配製度弄得太懸殊了。在老子他們那些古人眼中,靠勞作獲得收入才是天經地義的,這是樸素的按勞分配思想。靠特殊地位而獲得巨大收益肯定不應該。如果統治者認可乃至推行這種制度,那天下民心就會都想著走捷徑,造成整個社會蜂擁而爭。後世的科舉制就應驗了這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使得社會發展一定程度上有所失衡。也害了不少的讀書人一輩子皓首窮經而又一事無成;成就了一些至老方入仕卻只拿俸祿幹不了事的人。

在實體財物上老子反對炒作“難得之物”。老子樸素得只講究財物的使用價值,物以夠用即可。反對奢侈,大家日子咋過就咋過,這也是老子所倡導的生活觀念。貴難得之物,一方面必然滋長奢糜之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百擇仙錄原始時代的仙人輓歌劍出來,行吧下次再出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