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中世紀擲彈兵(第4/5 頁)
,助跑擲槍這個動作會降低陣列密集性,作為輔兵反而會影響抗線的成年軍團的盾牆。
弩兵太麻煩。
作為一個騎砍愛好者,平日裡刷一刷弓弩製作影片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所以馮道夫很清楚,想要批次的生產合格軍弩所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有多大。
北歐房天氣沒不列顛那麼潮溼,但因為要經常出海,肯定是不能使用怕潮的複合。
新式粘合劑也沒有用,亞麻甲可以湊合,複合弓可不行,哪怕現代的技術,也沒有多少人敢拿複合弓玩水——心疼。
所以最實用的就是鋼弩,只要高爐立起來,再迭代幾個爐子就能達到噸級產量,供應軍團都夠。
問題是現在缺操作高爐的合格工人。
匆匆忙忙上馬太容易出意外,冶煉業的意外還都是非死即傷,還是成片成片的那種,好不容易培養的團隊又要重來。
為了員工安全,為了不打擊信徒士氣,馮道夫計劃是先搭建一個緊湊版高爐,認認真真的從基礎開始培養。
部隊規模小,等緊湊版高爐運作,人員培養起來,產量足夠供應,這大概要個幾個月時間。
但剛剛培養的人手只夠操作一個高爐,後續加工鋼弩的人手又不夠了。
“人啊,工業發展技術重要,但合格工人也重要啊。”
鋼弩製作需要技工,批次製作箭支也需要技工。
盾牆的缺點都知道,但能利用的卻很少,這就是因為箭支太貴了。
按馮道夫以前看過的一張中世紀物價表,14世紀的英長弓手所使用的一打箭頭就要6便士,一打優質箭支是15便士——一打等於12支箭。
換算成諾斯物價,考慮到諾斯的木工成本,一打優質箭支也差不多要15枚銀幣,三打就能換一個優質的斯拉夫女奴,簡直貴的離譜。
就算是老家的生產力,一支軍用箭在宋代也要70文,能買53公斤的米。
一打箭支都快夠一兩銀子了,普通大頭兵賣命的軍餉也就這種程度。
軍用箭的價格上,東西方倒是出奇的相似,都是要幾天飯錢才能夠一支好箭。
射出去的不是箭,是一電飯鍋的大米飯啊!
玩的哪裡是箭雨,是一麻袋一麻袋的大米砸人啊!
還好,作為一個騎砍愛好者,平日裡刷一刷箭支製作影片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原理真的很簡單,就跟削鉛筆和拉絲板差不多。
前面是刀口,電鑽頂著木條尾端。
手發力,把木條往刀口處用力頂,等木條透過了刀口,基本就已經是箭支形狀,後續微調一下就行,比自己慢慢調整快多了。
電鑽可以用手搖式鑽機,他給童工的工具就有這個,效能也許沒順著木頭紋理調整的強,勝在能批次生產。
但問題是
“我費那麼大勁折騰,可能還不如搞燃燒彈投擲兵來的好。”
馮道夫只是吐槽。
但下一秒,他的眼睛就睜大了。
好像可刑啊!
燃燒瓶技術不難。
用陶罐裝著乾餾出的木焦油和丙酮,裡面加入了一點植物纖維,點燃後就是簡易燃燒瓶。
都不需要增加什麼工序,因為木焦油和丙酮都是木材乾餾的副產物。
為了趕上正值冬日旺季的木柴生意,乾餾窯是第一批搭建好的。
利用聖分娩儀式,續上貴族那邊的人脈,現在每個月給諾斯貴族提供優質木炭的盈利就有兩三百枚銀幣,不如釤刀訂單多,但勝在細水流長,諾斯人全年都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生意。
乾餾木炭附帶的其他產物囤了不少,足夠供應中世紀的小規模低烈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