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第1/6 頁)
三國時期著名的十大謀士,曹魏有四人,孫吳有三人,蜀漢也有三人。
屬於曹操手下的謀士,有司馬懿,賈詡,郭嘉,荀彧。
在孫權手下任職的,則有周瑜,魯肅,陸遜。
劉備手下也有三個著名的謀士,諸葛亮,龐統,法正。
法正的名望甚至要比龐統大,因為他活的時間比龐統長,尤其在領兵打仗的問題上。
劉備對法正可以說是言聽計從,甚至有一種說法,法正不死便無三國。
法正的逝世就好像蜀漢斷了翅膀一樣,形式急轉而下。
如果沒有法正,也就沒有劉備的立足點。
劉備軍團遲早會被孫權或曹操吃掉,頂多二分天下,不可能有三分天下。
再說如果法正還在,憑藉其才華智謀,東吳必敗。
也正因如此,便有法正不死便無三國的說法,足可見法正的厲害之處。
在三國時期眾多謀士的矚目之下,蘇晨向大家公佈了最後一個著名的謀士。
“法正,字孝直,陝西眉縣人。”
“法正的祖父法真氣節清高,頗有美名。”
“漢獻帝建安初年,恰逢天下發生饑荒。”
“於是法正和同郡的孟達一起南下入蜀,依附益州牧劉璋。”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法正才被劉璋任命為新都縣令,出外任職。”
“後來又被劉璋召回成都,升任軍議校尉。”
“當時法正在劉璋帳下既得不到信任和重用,又遭到本州縣一起客居在蜀地的同鄉非議。”
“認為法正品行不端,因此才會不得志。”
“益州一官員張松和法正友善,私下認為劉璋不是有所作為的英主,常常為此暗自嘆息。”
“建安十三年,劉璋派遣張松作為使者前往許昌拜見曹操。”
“張松沒有得到曹操的禮遇,回到成都後就在劉璋面前詆譭曹操。”
“勸其與曹操斷絕關係,轉而結交豫州牧劉備。”
“劉璋聽從張松的建議,詢問張松可以派誰為使者前去拜見劉備,張松於是舉薦了法正。”
“法正推辭不去,假裝不得已才接受了這個任務。”
法正:我的祖父法真號玄德先生,正好和主公劉備的字完全相同,或許冥冥之中我和主公就有緣分。
得知自己入選三國十大謀士,儘管早有預料,可依舊欣喜不已。
他非常清楚這份榮譽的意義,意味著自己的名字得以流芳百世,被後世人所銘記。
他的祖父法真有很大的學問,名聲自是不必說,非常受人尊重。
由於家學的薰陶,所以他從小的家教以及學問也是極好的。
建安初年的時候,曹操剛剛統一北方。
那時候天下饑荒,他不得不和同鄉孟達一塊兒入川投奔劉璋。
一是來益州避難,二是混個官做做。
畢竟他出身書香門第,憑藉自己的才學,應該可以幹出一番事業。
但他很快發現,劉璋此人是一個不思進取的軟蛋。
而且沒有伯樂的眼光,不識人才。
其次劉璋並沒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只想安居一方,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所以儘管他滿腹的才學,在劉璋面前也得不到任用,只擔任了一個小小的縣令。
亂世之下這個地位對於普通人綽綽有餘,但對他而言,實在是埋沒了自己的才華。
不僅他對此很鬱悶,就連身邊的同鄉都嘲笑他。
和他一起來益州的同鄉多多少少都在官場上小有名氣,同鄉見面會上他就是遭到冷嘲熱諷的那個。
他雖然覺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