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5 頁)
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戰略重任。
由於歷史及地理人文的原因,上述三個地區的發展呈梯級狀態,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區”,經濟技術基礎雄厚,對外交通便利,研究與開發力量強,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快;中部地區人口眾多,有一定的工業基礎,交通便利,具有承東啟西的作用;而西部地區除沿長江上游的四川、重慶經濟較為發達外,其餘均處於邊遠地區,交通不便,資訊不靈,觀念落後,經濟發展緩慢。
儘管資源豐富,但開發困難、交通不便。
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資源分佈與要素秉賦各異,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如:北煤南運,西油南輸、西電東送,西氣東輸,西棉東調……。
透過以河流天然通道為主體,輔以其他運輸方式將上、中、下游聯合成一體。
佔全國總人口60%的群體分佈在中西部地區,只有加快該區的發展,才能將潛在需求變成現實的市場需求,為中國經濟增長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達到逐步縮小地區差別,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
我國中西部地區居於長江、黃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上、中游地區,是國家生態屏障之所在,開展陸上交通有相當難度。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內河航運”列入我國重點發展產業的前前後後(3)
天然河流是這些地區極其寶貴的交通資源。
要發揮這些地區的能源、礦藏資源,勞動力豐富等潛在的地區優勢,在江河流域宜發展水運,這些地區應首先開發利用好“內河航運”這個交通資源。
116楊尊偉“內河航運”列入我國重點發展產業的前前後後我國東部的發展既需要中西部的能源和資源,又需要中西部地區提供廣闊的市場,這種資源與市場的互補是長期的,也決定了對交通運輸格局的需要。
今後中西部地區的重點應在發展能源、原材料工業的基礎上,還應大力發展精加工製造工業,提高初級產品的加工增值程度,有利於充分發揮資源優勢。
例如,給長江航運帶來巨大的發展需求。
大宗散貨曾是長江運量的主體部分,長期穩定在85%左右,這是由於耗能、耗原材料的大型企業大多集中於長江中下游,且以湖北以下航段(尤以南京以下)運量為主,佔80%左右。
我國東部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經濟最有活力的地區,發達的航道網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給予有力的支撐。
運輸方式及格局要適應生產力的佈局,要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反之,生產力佈局要有利於運輸方式能力的發揮。
然而我國內河航運還不能適應這些需求,開發利用得不理想,首先是沒有充分認識到內河航運在我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次是條塊分割,“九龍治水”的多頭管理體制肢解了寶貴天然水資源。
1995年我國政府發表了《中國21世紀議程》白皮書,正式宣佈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基本發展戰略,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響。
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要透過大規模的社會調整,使人類社會從加速奔向滅亡的生存方式過渡到可持續發展的生存方式,即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要考慮後人生存發展需求。
涉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有許多,發展內河航運關注的就是可達到保護土地資源。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2,且分佈不均,質量不高。
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增長勢頭不減,對耕地的需求與日俱增,加上工業化城市的加速推進,對耕地的鯨吞蠶食,使人口與生存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而在江河流域這個問題更加突出,普遍存在人口多、土地少的特點,人口與資源之間的矛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