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第2/2 頁)
象幼兒那樣不為羞恥和名譽所煩惱。在美國,我們這種曲線是倒過來的,幼兒教養非常嚴格,隨著孩子日益成長而逐漸放鬆,待至他找到能夠自立的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就幾乎可以不受別人的任何掣肘。在我們這裡,壯年期是自由和主動性的鼎盛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精力日益衰退,以至成為他人的累贅,就又要受到約束。按照日本那種模式來安排人生,美國人連想都想不到,似乎那是與現實背道而馳的。
但是,不論是美國還是日本的人生曲線,其安排在事實上都確保了一個人能夠在壯年時期盡力參與該國的文化。在美國,我們依靠增加壯年期的個人選擇自由來保證達到這一目標;在日本,則依靠最大限度地約束個人,儘管這個時期人的體力最強、謀生能力最高,卻仍然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他們堅信,約束是最好的精神訓練(修養),能夠產生靠自由所不能達到的效果。雖然日本人在最活躍、最有創造性的壯年時期受到最大的約束,卻不是終生受約束,幼年和老年時期則是&ldo;自由的領地&rdo;。
對孩子嬌縱的國民都非常希望有孩子。日本人正是這樣。象美國的父母一樣,他們要孩子首先是因為喜愛小孩是一種快樂。但日本人要孩子卻不僅是為了獲得感情上的滿足,而且是因為,如果斷絕了家族血統,他們就會成為人生的失敗者。這在美國卻不是那麼重視。每個日本男子都一定要有兒子,他們要兒子是為了自己死後有人在佛壇靈前跪拜,是為了綿延家系,傳宗接代,保持家門榮譽和財產。由於傳統的社會原因,父親需要兒子,就跟幼兒需要父親一樣。兒子將來總要取代父親,但這並不是撇下父親,而是為了讓父親安心。在若干年內,父親仍然管理&ldo;家務&rdo;,以後再由兒子接班。如果父親不能把家務讓給兒子,那他自己那種角色就沒有意義。這種根深蒂固的連續性意識使成年的兒子對依靠父親不象西方民族那樣感到可恥和不體面,即使這種狀況延續的時間要比美國長得多。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