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5 頁)
說、戲劇,等等。當然都是歌頌王昭君大義和親的美德。
漢朝和親女子成就的大小,既不在於她才識的高低,也與她容貌的妍媸無關,起決定作用的是漢朝的強弱。若漢朝勢力強大,和親的女子便會受到敬重;若漢朝勢衰,和親的女子便會受到冷落。昭君和親時,恰值漢強胡弱之時,這便給她的成功帶來了契機。
謁王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
詞客各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這首《謁昭君墓》的詩,是董必武先生在遊覽王昭君墓時題寫的。這首詩被刻成詩碑,矗立在墓園的大門口,似乎在時時刻刻地提示著人們:千萬不要忘記當年王昭君深明大義,毅然出塞和親,為漢匈兩族人民友好合作做出的不朽貢獻。
昭君的美貌盛傳於世,昭君遠嫁匈奴的苦楚往往只被“鄉愁”一詞概括。
王昭君的遭遇,同時也引起很多漢族知識分子的不滿。所以從漢魏到明清,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歌詠王昭君的詩詞。杜甫《詠懷古蹟》之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對王昭君的悲憫之情溢於言表。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顏。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又:“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感嘆王昭君出了玉門關,就再也沒有回頭的日子了。
正如恩格斯所說,這種聯姻“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個人的意願。在這種情況下,關於婚姻問題的最後決定權怎能屬於愛情呢?”昭君不過是漢元帝羈縻匈奴的一個籌碼而已。漢朝一共有9位女子和親,沒有一個是天子之女,不是迫不得已,誰願遠嫁異域?昭君雖然是自願請行,但那是因為“數歲不得見御”,忿而反抗的一種方式。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患難美妻:陰麗華(1)
陰麗華
娶妻當娶陰麗華,
立志當擁儀仗車。
河北郭家凌滅盡,
故云劉秀解名花。
她出身名門,外秀內慧,成為附近富家少年爭相求之的佳偶,然而,她選擇了已是孤兒的漢高祖九世賢孫劉秀,郎才女貌,一對佳人,相識於亂世,相守於盛世,她與丈夫劉秀的愛情成功演繹了一見鍾情的幸福。
大眾偶像
陰麗華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皇后。她出生於南陽新野,是當地有名的美人兒。在南陽,陰家先世是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脈,傳到第七代管修,以醫術傳名於世,後來從齊國遷居楚國,被封為陰大夫,以後便以“陰”為姓名。秦漢之際,陰氏子孫在南陽新野為生。
南陽當時還有一位著名人物劉秀,他是漢高祖的九世賢孫,長沙定王的後裔,九歲失去父母而成為孤兒,寄養在叔父劉良家裡。他有兩個哥哥,長兄劉演,次兄劉仲,都氣度恢宏,輕財仗義,在當地有一幫朋友,小有名氣,劉秀更是生得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行事睿智勇毅,被當地人們稱讚。
年輕的劉秀對陰麗華一見鍾情,當時還是一介布衣的劉秀有兩大人生目標:“仕宦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一理想在當時看來是不著邊際的空想,簡直是天方夜譚。
有人就說:“劉秀窮得買不起鏡子,也不撒泡尿看看,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當時漢代已經歷了12帝,總計213年,帝裔子孫眾多,更何況當時王莽已經篡位稱尊,劉氏子孫更受到無情的摧殘,劉秀一家早失去貴族的身份,在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