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第1/3 頁)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於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他8歲就能閱讀德文、法文、英文、義大利文、拉丁文、希臘文等多種文字的書籍,14歲開始寫劇本,25歲發表了後來風靡全球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他完成這部小說,僅用了4個星期的時間。人們稱歌德是個天才,事實上,歌德的才能並不是天生就有,他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靠他父母對他的早期教育和本人堅持不懈的努力。
哥德出生在萊茵河畔法蘭克福市的名門。父親家資殷厚,作過皇家顧問。母親是法蘭克福終身市長的女兒。在這樣的家庭中,歌德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從16歲起,他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法律。可是他對法律沒有興趣,在文學、繪畫和自然科學的學習上倒是花費了更多的精力。他早期的創作嘗試,明顯地受到了宮廷文學和古典主義的影響。但就在他走進斯特拉斯堡大學的時候,一個決定性的轉折出現在他的面前。
斯特拉斯堡地處德法邊境,對於接受法國革命思想來說有近水樓臺之便。70年代,這裡成為啟蒙運動的德國支流‐‐&ldo;狂飆突進&rdo;運動的策源地。在這裡,歌德受到了盧梭、斯賓諾莎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他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良師‐‐&ldo;狂飆突進&rdo;運動的領袖赫爾德爾,是他把歌德引導到荷馬與莎士比亞的藝術世界之中,引導到對民間歌謠的收集和學習之中,使這位正在覺醒的天才擺脫了宮廷文學和古典主義的束縛,寫下了諸如《歡會與離別》、《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今仍膾炙人口的名篇。
1771年,歌德以法學博士的學位結束了大學生涯,回到法蘭克福實習法律業務。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投入到了文學創作之中,先後完成了歷史劇《鐵手騎士葛茲&iddot;封伯利欣根》和書信體小說《少年維持之煩惱》。前者表現了激昂的反封建的鬥志,對國家的統一和人民的自由充滿憧憬之情,後者描繪了一個才華橫溢而又多愁善感的青年維特,雖然熱情奔放,嚮往自然,渴望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市民社會的自私庸俗、貴族階級的歧視和侮辱、封建官僚的壓制和挑剔,使他無所作為,深感孤獨寂寞。而他視之為人的純真質樸的自然本性的化身,並寄以全部熱情和無限崇拜的綠蒂,竟也逃脫不了平庸之氣,順從封建禮俗而犧牲了他們寶貴的愛情。這一切都使維持深感自己與現實世界的格格不入。在無限的感傷、憤懣和絕望之中,他割斷了自己的血管,以自殺的方式與那個&ldo;周圍一切都是黑暗,沒有希望,沒有安慰,沒有前途&rdo;的世界徹底決裂了。這位青衫黃褲的少年,他的思想和情緒正是當時一代青年的思想情緒的最為準確的體現,故而小說一出,頓時激起了巨大的共鳴,一股&ldo;維特熱&rdo;在廣大青少年中迅速地蔓延,從維特的服飾到維特的自殺,一時間摹仿成風,以至為了杜絕不良後果,作家不得不在再版時加上一節序詩,勸青年們&ldo;做堂堂男子而不步維特後塵&rdo;。這部書信體小說使無數人愛不釋手,就連一生戎馬倥傯的拿破崙也隨身攜帶,先後讀過7遍。恩格斯說它絕不是&ldo;一部平凡感傷的愛情小說&rdo;,而是&ldo;建立了一個最偉大的批判的功績&rdo;。這兩部作品為歌德贏得了德國和全歐的聲譽,使他成為&ldo;狂飆突進&rdo;運動的主將。
1775年11月,歌德來到魏瑪,次年進入魏瑪公國宮廷參政,開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樞密顧問官、軍事長官,主持過稅務署,等等。1786年9月,他開始為期數年的義大利之遊,這為他日後寫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1794年,歌德與席勒相遇,開闢了&ldo;以歌德和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