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殺人案18(第1/2 頁)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江淮著手進行兇手的心理畫像構建。他坐在辦公室的昏黃燈光下,一張張犯罪現場的照片、受害者的個人資料以及詳細的屍檢報告攤開在他面前,猶如一出無聲而殘酷的劇本。他閉上眼睛,試圖穿透那些冷硬的事實資料,觸及到那個潛藏在背後的複雜靈魂。 “兇手可能有著高度控制慾和強迫性人格特質。”江淮對身邊的許昭陽和孫文斌解釋道,“他以精確且有條理的方式實施犯罪,這不僅僅是為了達到殺人的目的,更是在創造某種他心中的‘藝術品’。他的行為模式透露出一種儀式感,暗示了潛在的精神信仰或扭曲的世界觀。” 他繼續分析:“儘管兇手沒有實施性侵犯,但透過過度的暴力手段對待受害人,特別是頸部精準的切割動作,這可能代表了一種替代性的權力宣洩行為,兇手在潛意識中將此視為對自我身份確認的重要儀式。血手印可能是他在標記‘作品’,或者是向外界傳達某種資訊,體現出強烈的自我認同需求和表演慾。” “再者,隨著時間推移,他的犯罪行為並未因為社會壓力或者警方追捕而停止,反而愈發熟練且保持一致性,這意味著他很可能擁有極強的心理韌性,能夠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維持自身的扭曲滿足感。從這一點來看,兇手可能存在反社會人格特質,並有可能生活在社交邊緣,對外界評價無動於衷。” “此外,考慮到他可能從事的職業背景,我們需要重點調查那些曾經歷過嚴重職業挫敗、人際關係緊張或者生活變故的前外科醫生或其他精細操作行業人員。他們具備作案所需的技能,同時也有足夠的理由產生心理失衡。” 江淮的目光凝重地落在螢幕上的一個檔案細節上:“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兇手每次作案後並沒有立即逃離現場,而是花了時間來佈置場景,這一特點表明他不僅享受殺人的過程,還在意犯罪後的效果,甚至期待他人對這些‘作品’的反應。” 隨著江淮的專業剖析,案件的複雜性逐漸清晰起來。他所描繪的心理畫像不僅僅是對兇手行為特徵的記錄,更是一把解剖其內心世界的手術刀,引導著偵查方向深入到潛在嫌疑人的生活深處,挖掘出隱藏在其表面之下的罪惡源頭。 “這個兇手具有高度智慧和組織能力,他對受害者的選擇、作案手法的執行以及犯罪現場的佈置都顯示出一種精心策劃和預謀的特點。”江淮一邊敲擊鍵盤,一邊向許昭陽和孫文斌闡述,“這種對控制權的極端追求,可能源於他的童年經歷,也許他曾遭受過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痛苦或屈辱。” 許昭陽指著檔案中一張血手印的照片:“這個符號式的印記,是否可以解讀為他在向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或者它代表了他對某個群體、理念甚至是對自己的忠誠宣誓?” 孫文斌點頭贊同:“確實如此,而且從作案手法越發熟練來看,這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可能從事著需要精細操作的職業,比如外科醫生、屠夫或者雕刻師。我們需要排查一下過去幾年裡這些職業背景的人群,尤其是有異常行為記錄或突然改變生活軌跡的個體。” 江淮補充道:“同時,兇手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性侵犯動機,反而透過極端暴力來替代,這可能源於童年時期受到過嚴重的情感創傷或者虐待,導致其在成年後用這種非正常方式尋求心理補償。我們要深入挖掘他的成長經歷和社會關係網路。” 他們三人分頭行動,孫文斌重新審查了歷年來的物證記錄,利用最新的DNA檢測技術和痕跡分析手段,尋找可能被忽略的線索;許昭陽則專注於梳理案情之間的時空關聯,勾勒出兇手可能的生活軌跡;而江淮除了進一步完善心理畫像外,還與犯罪心理學團隊合作,針對案件特徵設計了一份詳盡的行為模式問卷調查,以便於篩選出可能的嫌疑人。 經過連續數週的緊張工作,一些關鍵證據逐漸浮出水面。一個曾在80年代中期因醫療事故被迫離職的前外科醫生進入了他們的視線,此人曾居住過的多個城市恰好與連環殺人案的發生地相吻合。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