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推薦序
在進入為李子暘這本書寫點什麼的正題之前,我想先說說一本新聞雜誌的內容是怎麼產生的。
雜誌的內容,行話叫選題。說白了,選題就是每期雜誌要刊登的內容。很多人都知道,新聞雜誌的選題,最主要的就是根據已經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甄選。有人不知道的是,一些內容是編輯記者聊天聊出來的。
大約兩年前,那時候我還是一本新聞週刊的主編。偶然和編輯們海闊天空,一位編輯告訴我,有個叫李子暘的小夥子,自己花了不少錢,買了一套上海租界時期的文獻影印件。直覺告訴我,這裡面大有文章可做,於是決定,約他寫個經濟方面的專欄,名為“鏡鑑”。
在中國,上海是個獨特的地方,開埠歷史不長,卻迅速成為中國乃至遠東的經濟、金融中心之一。而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在這裡的租借地,自有一套獨立的政治、經濟乃至社會的運作,對於中國來說,租借既是一種主權旁落的恥辱,也是一種就近觀察資本主義的便利。
李子暘的專欄由此展開,然而關於租界的文章,卻沒有想象的多。更多的,則是二十世紀歐美諸國的“故事”,不過依舊符合專欄定位,我也就聽之任之。
他寫這些文字的時候,中國的改革開放路程已經走了近30年。回顧30年的所來徑,再看李子暘的一篇篇小文章,我不禁再度感喟:歷史總有驚人相似之處。
這就是歷史的神奇所在,這也是我們喜歡重讀歷史的原因。最近這些年,對於歷史的重新解讀蔚然成風,正解歪批,都有相當的擁躉。有心人往往可以發現,現在我們正在面臨的問題,或者正在做著的事情,幾乎都有歷史的經驗存在。即便中國企業乃至政府諸種改革開放的嘗試,在歷史的深處,我們也或多或少能夠找到類似痕跡。
不信?那麼,可以讀讀李子暘的這些經濟隨筆。在這本書裡面,就有一個清末民初國有企業改革的故事,透過那座電廠的改制,我們讀到的是一個今天到處存在的事實:國企改革的根本,在於產權明晰。這座電廠現在叫做楊樹浦電廠,仍是上海最重要的發電廠。1929年曾經的一次改革,不知道在半個多世紀後,是否曾經重演過?
李子暘並不滿足於講故事。這本書裡的“故事”,或詳或略,涉獵廣泛。不過這些故事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不過是賦是比,而其真實目的,則在於興——對自由的闡發與謳歌。
嚴格說,這自由是自由市場經濟。和李子暘有過幾次面對面的交流,也許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在適合風花雪月的咖啡館聊著在咖啡館該聊的話題,然而不知道誰不經意的一句,我們就轉入了對現實的討論。我記得有幾次,還爭論的臉龐發熱。
現在已經忘了當時討論什麼話題了,但我相信,他一定是秉持著對自由市場經濟的理念和我辯論的。這本書加強了我的這種判斷——他在文章中,數度直截了當地言及這個概念,以及,與此相關的制度安排、法律法規等等等等。透過這些文字,我能感受到自由就是他的宗教,他用洋洋數十萬言,傳達了一個年輕人對於自由經濟學說的貪婪擷取與赤誠流佈之情。
對於經濟學,我可謂一竅不通,大概知道,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學說肇始於亞當﹒斯密。在二百三十多年前,他就主張把一切交給市場,讓市場這個無形之手去自動進行資源配置,政府最好能夠像老子說的,行無為之事,做不言之教。
後來讀的書雜了,也知道,每每出現經濟危機,總是自由經濟備受非議的時候。2008年開始的最新一次金融危機,各國政府強力參與經濟,理所當然遭到自由經濟學者的嚴厲批評。
對於這些,我無力評價。嚴格說,我相信一切機制都有失靈的時候,這其中自然包括市場機制。也因此,我不是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