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信(第1/3 頁)
拿著白守業給的錢,張維揚和周衛紅一起跑了一趟靖邊縣城,買回了黑板、粉筆等教具,他還順帶著去了縣裡的郵局寄出了兩封信。
一封是跟家裡報平安,並問一問家裡的近況如何。
另一封信則是寄給了遠在嶺南地區的周曉白,他可沒有忘記答應了周曉白要定期給她寫信。
差不多一週之後,周曉白才收到了這封陝北的來信,她興奮地抓住信封跑進了文工團的一間倉庫裡。
得到張維揚的鼓勵之後,周曉白重新燃起了進中央音樂學院深造的念頭,入伍的時候主動申請加入文工團,打算在藏龍臥虎的文工團裡為自己的音樂夢想做準備。作為大佬的女兒,她的這個請求很順利地得到了滿足。
在文工團倉庫的角落裡,周曉白手忙腳亂地撕開了信封,以至於信紙都有一些破損。
張維揚的信不算很長,但也寫滿了四張信紙。
“曉白:
見字如晤,展信舒顏!
一月底,我和奎勇已安然抵達陝北。
我們所在的白店村一共來了十個學生,三男七女,分別來自北京的不同學校。素不相識的大家能夠在陝北相遇,在一口鍋裡掄勺子過日子,就是一種緣分。對我來講,更是難得的體驗。
我們插隊的白店村屬於榆林地區靖邊縣,幾十年前也是紅色老區。遙想當年,也許我們的父輩們也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為了今天的新中國而奮戰。
不過一來到這裡,它就給了我們一個不太友好的歡迎儀式。靖邊縣的北面就是一望無際的毛烏素沙漠,因此北風一來就會有漫天的風沙跟著襲來。初來乍到的我們就這樣被西北風吹了一嘴的沙子,當天連刷牙都刷了好幾遍,但心裡還覺得有些怪怪的。
比起北京的時候,我們在白店村的居住環境,肯定差了許多。不過我本來就做好了來這邊吃苦的準備,而且分給我們的兩間窯洞拾掇一下也足夠十個人居住,並沒有什麼不適應。幾天下來,我現在已經能做到沾枕頭就睡著。
在這裡每天需要我們撿柴、打水,燒火做飯。一開始,因為幾個同學的手藝實在不精,我們還吃過幾頓焦糊飯,被我們笑作是敗絮其外、金玉其中。到現在快一個月時間了,那幾位落後分子的廚藝也漸漸有模有樣了。
我答應你要給你講講陝北的風土人情,就簡短地寫了一點。另外,信封裡還有幾張我手繪的圖畫,到時候你可以一併觀賞。”
周曉白開啟整齊摺好的幾幅圖畫,鋪在自己的膝蓋上,畫的內容分別是黃土高原的一角、波濤洶湧的無定河、幾位農民在曠野中引吭高歌等。
“在這片黃土高原上,沒有江南水鄉的煙雨朦朧,也沒有華北平原的一馬平川,有的只是一座座黃土累積成的土塬,這些土塬彼此之間層層疊疊,一眼望不到邊際。登高望遠,就能看到這邊的黃土層被千萬年來的雨水切割得溝壑縱橫,地貌形勢千變萬化。
遙想這裡當年曾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地,也不知道幾千上萬年前的先民在這裡是怎樣繁衍生活,才有了今日的我們。
一兩千年之前,榆林這裡還號稱是‘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對比眼下不由得讓人感慨萬千。
也由於這裡的地形地貌因素影響,這裡的交通很不便利。
往往兩個村子明明直線距離不足五里地,卻因為中間有一條深深的溝壑,要繞道幾十里路才能到達。
這裡鄉間道路多是土路,柏油公路基本只是縣城才能看到。人們的出行或是依靠雙腿,或是依靠驢車,只有極少數條件還不錯的村子裡有一輛拖拉機,至於汽車這種東西只有縣城才有一兩輛。
交通上的不便利,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肥力下降,加上這裡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種種不利的因素湊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