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第2/3 頁)
折屏是屏風的另外一種形式,從圍屏發展而來,它的裝飾功能大於實用功能。明清兩代,大量折屏出現,表明當時社會的富足程度,因為屏風在當時是非常貴重的傢俱。
我買過一件款彩西湖十景大折屏,共有十二扇, 3米多高。它有確切的紀年,乾隆元年,就是1736年,距今二百七十多年了。這件屏風是從香港買回來的,買的過程比較曲折。我看到拍賣圖錄時,是在2001年9月初,緊跟著&ldo;9&iddot;11&rdo;就出事了,全世界的經濟局勢一下子變得非常動盪。我當時很擔心,不知道這個拍賣會不會取消。結果我非常幸運,除了我,沒有任何人出價,結果我以很便宜的價格就買回來了。買回來以後,我發現這個屏風非常重要。它的腰板上刻有乾隆時期的西湖十景。我們今天到杭州去,都要看西湖,三潭映月、花港觀魚、平湖秋月等等。而這西湖十景,屏風上面全有。
但是,乾隆元年的西湖十景,跟今天有一點差異。這就是文物的一個重要性,它提示你歷史的變遷。差異一共有三處,其中兩處是意思上的不同,一處是字面上的不同。我們只說意思上的不同。
一處是今天的&ldo;平湖秋月&rdo;,在乾隆元年叫&ldo;平湖秋色&rdo;。&ldo;秋月&rdo;指的是夜景,&ldo;秋色&rdo;則是白天的景象。我仔細想了想,認為平湖秋色是對的。中國的傳統文學中要求,相似的事物一般不要重複出現。西湖十景中有三潭映月,已經有一個月亮實景了,按理就不能再出現平湖秋月了。比如燕京八景有&ldo;盧溝曉月&rdo;、&ldo;瓊島春陰&rdo;,也沒有重名重景。平湖秋色的由來,肯定是引用了王勃的&ldo;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rdo;的意境,這是它追求的景象。後來不知為何,被好事者改作平湖秋月,卻忘記了還有三潭映月。
第二個不同是西湖相當重要的一景,&ldo;柳浪聞鶯&rdo;,乾隆元年叫&ldo;柳岸聞鶯&rdo;。柳浪是什麼狀態呢?今天去西湖,岸邊都是柳樹。只有颳大風的時候,柳枝才能飄動起來,像浪一樣。但是,有風的時候鳥是不叫的,就算叫,你也聽不到,聽到的都是風聲。你恐怕找不到那種美好的感覺。而乾隆元年的屏風上寫著&ldo;柳岸聞鶯&rdo;,這就特別準確了。早晨起來,走到西湖邊上,清晨的寂靜中聽到小鳥的叫聲,多美呀。所以&ldo;柳岸聞鶯&rdo;是正確的,只是後來被好事者改了。我想,改名的這個人一定某一天走到西湖邊,正好颳起了大風。他看到柳樹枝像浪一樣翻卷,覺得詩意無窮,就把名字改了。但是他沒照顧到下一步,&ldo;聞鶯&rdo;這個細節沒了。
這件西湖十景大折屏,在這些細節處,展現出它作為文物的重要價值。
【枕屏】
還有一些特殊功能的屏風,今天都不用了,比如枕屏。枕屏是擱在床上枕前的屏風,主要作用是擋風。今天,我們的屋子本身就小,再擱一屏風在腦袋頂上,礙事。晚上一伸懶腰,給捅地上去了。但是枕屏在古代使用率非常高。從唐詩宋詞裡,可以找出非常多的例子,描寫古人在睡覺前,看看屏風,特別高興。屏風上面有畫、有字,可以欣賞。當然最主要的功能,還是擋風。
白居易寫過一首四言古體詩,&ldo;貘&rdo;是古代的一種動物,&ldo;屏&rdo;是屏風。他在詩前面寫了一段話:&ldo;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rdo;&ldo;衛其首&rdo;,就是保護我的腦袋。白居易說:我的腦袋有頭風病,風一吹總頭疼,所以每天睡覺時,找一個小屏風擋在我的腦袋前,防止被風吹著。正好碰到一個好畫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