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第2/2 頁)
也可與此相媲美。一名社會黨議員乞靈於&ldo;我們的殉國士兵的鮮血。鮮血凝成種子,正在印度孕育出一代嶄新的、年青力壯的國民。&rdo;
人們帶著明顯的嘉許態度來對待他們自己感到的一場戰爭的來臨,但尼赫魯卻佯作不知,仍然堅持說印度人具有內在的不可動搖的和平主義的思想。他說同印度人相比,中國人所受的陶冶使得他們更容易接受戰爭,似乎&ldo;認為戰爭是事物的自然狀態&rdo;;而印度人則&ldo;厭惡戰爭,極端厭惡戰爭的念頭‐‐不只是厭惡戰爭的後果,而是從感情上就厭惡戰爭&rdo;。他援引甘地的話,提醒印度議會說,&ldo;從根本上看,我們是一個溫和的民族&rdo;,並且表示他擔心戰爭將改變這一切。&ldo;如果因為戰爭的迫切需要,我們竟會野蠻化,變成一個野蠻的國家,這使我感到不寒而慄。我想那將意味著印度的整個靈魂和精神的墮落,而那是非常有害的事。我確實希望我們大家將牢記這點。&rdo;尼赫魯的中心信念是相信印度人民具有內在的、與眾不同的和平主義思想,是溫良和順的。他在同中國的爭執過程中,不僅在他的國內演講中,而且在他致周恩來的信件中,以及致北京的外交照會中,都對此大肆宣揚。尼赫魯之所以相信這番神話,也許淵源於他同甘地的密切關係。但是實際情況既不是象尼赫魯所講的那樣,說印度人是一個溫和的民族,也不是象尼拉特&iddot;喬杜裡所講的那樣,說&ldo;人類社會中很少有(比印度人)更加好戰和更加喜歡流血&rdo;,
[
註:喬杜裡爭辯說,&ldo;印度族的軍國主義是一種真正的和強大的力量,影響著印度的外交政策&rdo;。他特別舉例說,&ldo;和中國的衝突……幾乎完全是由印度族的好戰思想鼓動起來的,印度族的佔有慾作為第二位的潛在因素,也起了作用。&rdo;甘地自己有一次也曾提到印度民族&ldo;一直是好戰的&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