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第1/3 頁)
] 而是介於這兩種看法之間。
然而,在這個時刻,尼赫魯對&ldo;野蠻化&rdo;所表現的惴惴不安卻有點不合時宜。當時,幾乎所有的報刊評論對公眾反應都表示極度滿意;《印度時報》刊載的一幅漫畫就是這種情緒的一個縮影。漫畫的標題是&ldo;對中國作戰&rdo;,畫出了尼赫魯和他的內閣同僚洋洋得意地瀏覽掛滿牆上的圖表,各圖表上分別寫著
同仇敵愾,勞資協調,人民信任政府等字樣。所有的圖表的指示線都是標誌著急劇上升。尼赫魯站在旁邊評論說,&ldo;我們的日子從來沒有這麼好過。&rdo;事實上印度總理也曾用更高雅的辭藻說出了這個論點:&ldo;這個挑戰可以轉化為一個機會,使我們得以成長,把籠罩我國邊境的烏雲轉化成為我國的自由和繁榮幸福的燦爛陽光。&rdo;
儘管印度民眾的反應被那些腦袋發熱的印度人誇大了,但人們對所謂對華戰爭的挑戰所引起的反響也的確是比較廣泛的。這種反響當然絕不是什麼&ldo;強大的高潮&rdo;,但至少是掠過印度社會這一潭死水上的一陣微波。對於印度的一些政治階層來說,這種反應是自發的;任何其他國家突然感到自身處於作戰狀態時也差不多會有這樣的反應,但是印度的反應卻沒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通常會有的那種痛苦感。對於這類印度人,戰爭是遙遠的、浪漫的、而且是能治百病的。對於城市群眾來說,戰爭好象是一場馬戲,是為他們提供了參加遊行、高呼口號的機會。對於鄉村來說,戰爭是遙遠的事,但有些令人惶恐不安,因為戰爭與其說是對國家不如說是對農村帶來威脅‐‐無論如何,對印度農村群眾來說,國家是他們不怎麼關心的一種概念。最初,政府呼籲為國防基金獻款,人們還是踴躍輸將,但不久就怨聲載道。人們指責地方官吏強迫村民捐獻,連最貧苦的階層也受到勒索。
印度當時鼓勵慷慨激昂的情緒和發誓保證的那些做法。與此相反,中國對這場戰鬥始終輕描淡寫,並不在意。一位駐北京的西方記者報導說,&ldo;中國報刊更多是刊登政治方面而不是軍事方面的新聞。甚至中國打勝仗的訊息也輕輕一筆帶過。報刊沒有打算引起讀者們強烈的戰爭感覺。新華通訊社關於局勢的措詞謹慎的報導,一般很簡短,報刊上也不常見。&rdo;
而印度政府卻發表了許多宣告,咬文嚼字,把邊境戰鬥說成是一場不宣而戰的戰爭。尼赫魯解釋說,從法律上看,&ldo;我們也許還沒有處於交戰狀態,但是事實上我們的確是處於交戰狀態,雖然我們還沒有這樣公開宣佈過‐‐目前還沒有必要這樣做,但是將來怎樣我就不知道了。&rdo;然而,尼赫魯自始至終頂住了主張同北京斷絕外交關係的強大壓力。中印戰鬥爆發後不久,剛巧聯合國正考慮每年一度的中國代表權問題,印度仍繼續支援北京進入聯合國,只是不再象過去那樣帶頭催促解決這個問題了。
印度宣佈了緊急狀態,授予中央政府最高權力,停止公民自由權利,印度議會也提前十天復會(尼赫魯拒絕了要求議會立即召開緊急會議的主張)。這時候克節朗河潰敗所帶來的震驚情緒業已消失,代之而來的是一片昇平氣象‐‐有人稱之為&ldo;敗北後解圍的狂歡&rdo;。我在十月底給《泰晤士報》發的報導中寫道,&ldo;新德里的信心明顯增強了,印度認為不論中國部隊的意圖如何,印度都能擋得住,而且到一定時候能夠打敗他們。&rdo;東北邊境特區暫呈沉寂,只是報刊上有時登載一些有關侵略者進行巡邏活動以及印軍開炮轟擊的報導。印度報紙報導說:&ldo;有令人鼓舞的跡象說明,東北邊境特區的印度軍隊在初期失利後,已開始進入有效的防禦陣地鞏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