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慕容(第4/10 頁)
藩。
別人的部隊叫軍隊,而曾國藩的湘軍更像是建築隊。每天行軍最多不超過4個小時,只前進30公里,大部分時間在做一件事。
挖溝。每天紮下營盤後,不管部隊多麼疲勞,必須先環繞營地,挖出兩道深深的槽溝。沿著槽溝,再築起兩道高牆,形成防衛工事。每天晚上把部隊分成三班倒,輪流站崗,叫做“站牆子”。
這是防止太平軍的突襲。因為,太平軍打仗方法,大部分參照的是九年制兵法義務教育課外讀物《三國演義,學的都是“甘興霸百騎劫曹營”之類的突襲戰法。
不僅是行軍防守,老曾攻城時也這樣。一般不主動強攻,繞城挖兩道深深的壕溝。幹嘛挖兩道?一道防止城裡的人跑了,一道防止外面的人攻進來,他率軍在兩道圓圈交叉的環形地段駐守。就這麼耗著,耗幾個月,把城裡人逼出來,又反攻為守。
太平軍,就是被老曾這樣一道道的壕溝給生生箍死的。
學生李鴻章曾到老師曾國藩營中參觀,很詫異:這是軍隊還是建築隊?怎麼跟後世城市裡的“尋思軍”和“扒路軍”似的,一尋思就扒路換管子?小李剛開始對老師這種笨拙的打法很不以為然,可看到曾國藩用這種一步一個溝的笨辦法,消滅了一支又一支的太平軍,又深感佩服。
做學問踏實的人,打仗也踏實。“半個聖人”曾國藩這樣,慕容恪亦然。
358年10月,東晉泰山太守諸葛攸進攻前燕東郡(今河南濮陽西南)。慕容恪統陽騖、慕容臧率兵進擊,輕鬆擊潰這股北伐軍。諸葛攸退回泰山(今山東泰安東),慕容恪乘勝渡過黃河,反佔了東晉的部分土地,留軍鎮守。
自此,前燕轄境迅速延至黃河以南,對東晉構成了威脅。
7野王之戰。
361年2月,魯口之戰中被慕容恪打跑到野王(今河南沁陽)的寧南將軍呂護,暗中投靠南方,被東晉封為前將軍、冀州刺史,併合謀由呂護引東晉軍,偷襲燕都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
呂護等還沒實際行動,情報工作搞的不錯的慕容恪就獲悉了。 361年3月,燕國先發制人,慕容恪率軍5萬,燕國另一大將皇甫真率兵1萬,進兵至野王城外,呂護自知不敵,遂城門緊閉固守。
此戰與廣固之戰過程出奇的相似。
先是燕國護軍將軍傅顏扮演愣頭青角色,要求急攻:廣固之戰咱們採取了圍困戰的策略,是因為廣固城堅固,現在小小的野王城再不急攻,也太浪費大軍的軍費了。
慕容恪繼續扮演“結硬寨、打呆仗” 的戰術講師角色:呂護詭計多端,逼急了戰鬥力也不容小覷。野王現在死城一座,就是採取圍困戰也不用多久就能克之。這叫做兵不血刃,坐以制勝也。
燕軍工兵部隊繼續成為主力,在野王城外修築深溝高壘,溝挖好後,6萬燕軍坐在土圍子上,開始對野王城進行慘無人道的圍觀。
到7月份,野王城已被慘無人道的圍觀了4個月。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呂護堅持不住,令部將張興率領數千部隊出城迎戰,很快被憋壞了的愣頭青傅顏部擊潰,張興本人也被砍了腦袋。
當夜,呂護硬著頭皮率城中部隊突圍。突圍口,選擇了黃甫真陣營。皇甫真部既然參加了圍城,就對城內突圍早有準備,呂護部一時衝不出去。
衝不出去可就麻煩了。慕容恪部從側翼掩殺過來,突圍軍被包了餃子。呂護在親兵的拼死保護下,僅以身免,單騎逃往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燕軍輕鬆攻克野王。
坐中靜,破焦慮之賊;舍中得,破慾望之賊;事上練,破猶豫之賊;三賊皆破,則萬事皆成。
慕容恪善於圍困戰,但並不等於其攻城戰不行。很快他就果斷的、毫不猶豫的發起了一場戰果輝煌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