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5(第2/2 頁)
不僅品的是味道,也是華夏百姓的一生。
幸而我國茶道如今申遺成功,屬於華夏的飲食文化會一直流傳下去。】
天幕下,老年時期的一代茶聖陸羽看著溼了眼眶,他緩緩坐了下去,對著身旁小童道:
“有人記得便好啊。”
作者有話要說:
小劇場
—
兄友弟恭:
“太白兄!我們兄弟倆情比金堅啊!”
臥龍鳳雛:
李隆基:嘶~天幕怎麼揭人老底?飲個茶而已嘛~
弘曆:怎麼,詩就是我以後寫的,有問題嗎?不是一代名作嗎?
——
[1]《舊唐書》有關飲茶風氣的描述:“茶為食物,無異米鹽,於人所資,遠近同俗。既祛竭乏,難捨斯須。天閭之間,嗜好尤甚。”
[2]《封氏聞見記》中記載:“開元太山有僧大興禪教,人人煮茶驅睡,致使人人相仿效,逐成風俗。”
[3]《茶經》唐,陸羽,記載茶葉生產過程:“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
[4]《茶經·五之煮》中記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5]《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唐,李白
[6]《大觀茶論》宋徽宗,趙佶
[7]《茶業通史》記載,李隆基為了早日喝上貢茶,在茶樹還沒吐芽時便催促不止。
[8]《觀採茶作歌》清,乾隆
[9]唐玄宗飲茶時期來自《茶文化…》博文,史家之韻
[10]茶經記載“茶”字出自唐玄宗時的《開元文字音義》
[11]煮茶參考顧小思博文影片唐朝茶文化一期,茶經,《茶經直解》博文,ango
螃蟹的n種吃法
三希堂內,有人陷入了沉思,只因“前日採茶我不喜”這首詩,與他自己的詩風也太像了,有一種很親切的熟悉感。
“小李子,你說這詩……”
“萬歲爺,這可是好詩啊!也不知是哪位主子爺所作,老奴讀來都覺得朗朗上口!”
李玉這一通順毛捋,給乾隆帝捋舒坦了,不再揪著天幕對此詩的一番‘曲解’而喋喋不休。
這首詩到底是哪位皇上的佳作他李玉還能不知道嗎,沒瞧見三希堂放滿了一整書櫃的詩,都是這樣風格的,連他李玉都能一下子從天幕中認出來自家萬歲爺的詩呢。
乾隆又皺著眉想起了天幕所言的採茶地:“大明湖畔,不錯,應是個好地方,下回下江南就先去那兒罷!”
-
【說完了大唐的詩酒茶,來聊聊唐朝資深老饕們都喜愛的美味,此物可不僅是唐朝人們喜愛,就連現如今也深受大眾追捧。
大螃蟹的魅力有人能抵擋得了嗎?那定是全都到鍋中去才是它們最好的歸宿呀!
螃蟹從周朝時便已出現在了人們的餐桌上,不過那時螃蟹剛被端上餐桌,因此對螃蟹的食用方法非常暴殄天物,大多數螃蟹都被敲碎做成了蟹醬,誰見了不說一聲可惜。
到了唐朝,人們發明了螃蟹的多種吃法,使得螃蟹不再只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