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4/5 頁)
想差不多140年前的那場“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務”什麼呢?是想創造財富嗎?可是當時的國人絕大部分目不識丁啊,得學習呀。但從哪學呢?有幾人能學呢?
在這個神奇的土地上,洋務運動那個時代,生活了大約3萬萬8千萬大清帝國的臣民(現在的稱呼應該叫P民)。他們的文化程度呢?絕大部分目不識丁,儘管老祖宗留下的多達3萬個漢字,神奇的漢字有時一個漢字有7種寫法,或者一個漢字多達8個含義。唉,可惜呀,它的排列居然是豎著寫呀,而且從左向右,而且沒有標點符號,而且沒有統一的發音,而且南腔北調、光怪陸離。但這些困難絲毫沒有影響這個博大精深的文字文化的傳宗接代;正是因為這些困難,才創造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騷客;又是因為這些困難,在中國創造性的發明出“香火”延綿不斷的科舉制度;當然還是這些困難,把絕大部分的“愚蠢而又不老實”的中國人拒之“文化殿堂”大門之外。悠悠數千年的文化——所依賴的資訊符號居然描述不了阿拉伯數字,居然容不下小數點兒,居然無法使用根號,居然無法表達右上字的指數數字,居然無法表達物質化學名稱的拉丁字母化學式……
結果呢?由於字面表達的缺欠,導致整個民族心理不平衡了,就開始盲目的自我複製,自我“所謂優越感”的複製。這種複製說穿了就是簡單的復古!我們只能復古,甚至年復一年的復古。這阻礙了整個民族吸收各種新文化元素的機會。回頭看看大清帝國那時的臣民吧:他們有毫米厘米、英尺英寸、千克磅、英里海里等等,等等的概念嗎?他們知道什麼叫地理生物、物理化學嗎?
最終大清帝國主流知識分子精英實則為當時的“現代意義上的文盲”,而這些文盲居然昂著頭,認為自己簡直是“超時代的精英”,於是,這些透過復古主義複製出的“精英”已完全退化為“時代的垃圾”。歷史印證了這一點。
所以,洋務運動沒有“群眾基礎”啊,這個群眾基礎應該算是真正的財富,是真正的社會財富。理論上,我們很晚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後來有了新文化運動,所以建國後我們真正在制度上為這個財富的積累做了國家安排——普及近代教育,真正的統一“度量衡”,還有後來的文字簡化改革——逐步實現了“藏富於民”啊。建國的前30年,簡化字的使用,掃盲工作的普及,中小學公立學校的普遍設定,高等教育的建立並擴大等,不知不覺中,在廣大民眾那裡積累了“不少的”無形的財富。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5。4 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2)
當然,改革開放的後30年裡。“後來者”巧妙的、當然也是不計後果的把那點兒無形財富貨幣化了,變成了高昂的、嗜血成性的GDP了!
這“藏富於民”的行動,建國60年來時斷時續,現在就基本上停滯不前了,甚至於被“藏虛於民”的行動替代了——這虛字就是全民、全社會的虛榮心啊!這個虛字的廣泛、無節制的滲透已經到了快窒息整個民族發展的地步了——全民族的缺“氧”。看看我們的周圍,文憑的追求,汽車的追求,房子的追求,其瘋狂程度、其務“虛”程度令清醒者觸目驚心!
最令筆者痛心的是我們的教育,廣義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兩大部分,這社會的教育主要是由國家來提供的系統教育,即從小學一直到大學的完整的、規範的教育體系。
教育做得好才會真正的藏富於民,才能使國民真正的找到生活的意義。使國民學會用“意義去包含過程”,避免國民成為一個個蛋白質的“空殼”。
可是,令人痛心的應試教育阻礙了這個民族真正崛起的機會,使教育變得徒有虛名,使教育逐漸演變成了“藏陋於民”了!現在的高考制度根本沒有“與時俱進”,甚至退化成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