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1/2 頁)
米格飛機事實證明,北越的米格-15和米格-17可與美最好的殲擊機相匹敵。殲擊機的轉彎速度和半徑的大小是衡量效能優劣的傳統標誌。米格-17的水平轉彎速度和半徑比1965年美國的任何飛機都要優越。美國認識到,他們研製多用途飛機截擊型殲擊機的傾向,造成了飛機空戰能力的降低。
遠端飛彈固然可以減少發生空中格鬥的可能性,但若交戰規則要求飛機進行目視識別或在飛彈未擊中目標時,那麼攻擊飛機就不得不進行近距空戰了。除此以外,1965年發生的幾次零星的空戰使我們痛苦地看到,空中近距格鬥並未過時,飛機上只裝遠端飛彈、不裝航炮的設計思想(f-4即如此)造成了飛機能否進行近距空戰這一嚴峻的問題。誰要是認為已經用了十年之久的米格-17是一種陳舊飛機,無法同美國的現代作戰飛機抗衡,那他就大錯特錯了。人們聽到許多飛行員呼喊,&ldo;噢,還是來架f-8吧!&rdo;雖然殲擊機的設計思想的基礎正在發生動搖,但美國在北越仍然不得不依靠現有的飛機作戰。
北越的防空體系北越的高炮、地空飛彈和米格殲擊機部隊與預警雷達和地監哨,利用通訊聯絡組成了1個嚴密的體系。任何來犯的飛機都要遭到這個體系的攻擊。高炮雖然是這一防禦體系中最有效的武器,但高度越高,其效果愈差。然而,高度增加了,地空飛彈的威力也隨之增大,因為飛彈可加速到它的最大速度。
米格殲擊機在任何高度都是一種威脅,它們常常透過引誘美國殲擊機進入地空飛彈或高炮伏擊圈以及趕走eb-66c幹擾機和&ldo;野鼬鼠&rdo;飛機等手段,提高防空體系中其他兵器的攻擊效率。截至1965年底,被北越新型防空體系的各種防空兵器擊落的美國飛機達80架。
&ldo;滾雷2/3&rdo;1965年‐1966年
1965年5月12到17日,為使美國和北越外交官進行談判,美國暫時中止了空襲。但未及一週,談判宣告破裂,於是美國於5月18日恢復了轟炸。重新開始的轟炸活動被命名為&ldo;滾雷2&rdo;,隨著新名稱而來的是北緯20度線以北的新目標。
與米格機的空中格鬥1965年6月,海軍擊落了第一架米格飛機。&ldo;中途島號&rdo;航空母艦上的美海軍第21殲擊機中隊的f-4b,在一次迎頭攻擊中,用兩枚ai-7&ldo;麻雀&rdo;空空飛彈擊落了兩架米格-17。這次戰鬥很不一般,因為雷達制導的ai-7&ldo;麻雀&rdo;飛彈是一種中程武器,是當時唯一的一種能向目標前半球、側後方及後方發射的飛彈。
然而美國制定的在北越上空空戰的交戰規則要求,飛行員不能僅從雷達螢光屏上捕捉到目標機後就開火,而是要先進行目視識別。一俟飛行員靠近看清目標機,他一般也就進入飛&ldo;麻雀&rdo;飛彈的射程之內了。這時如果目標機是迎頭飛來,那麼,暫時尚不能對之發起攻擊,攻擊機可先實施機動,飛到目標的後半球,向其熾熱的發動機發射熱尋的&ldo;響尾蛇&rdo;飛彈。
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空軍的f-4&ldo;鬼怪&rdo;無法攻擊近距目標,因為它們的飛彈在2,000英尺之內效果極差,另一個原因是它們沒有航炮。
參加6月17日空戰的四名f-4機組成員(他們是路易斯&iddot;c&iddot;佩季中校和他的後座約翰&iddot;c&iddot;史密斯上尉;傑克&iddot;d&iddot;巴特森上尉和他的後座,一位雷達截擊軍官)聲稱,他們進入米格-17武器射程之前,雖準備發射ai-7飛彈,但關鍵問題是,在進入ai-7飛彈的最小射程之前佩季中校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