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3 頁)
透過對這次突然襲擊進行分析,弄清楚了以下幾個問題:
1、攻擊機載彈時,處境十分不利,因此,要運用充分考慮到有米格機發動攻擊的可能性的戰術。
2、對攻擊機提供米格機可能來襲的警報是十分必要的(這次就是f-105忽視了米格機來襲的警報),但有時發現米格機已經為時過晚,因為北越地處美國地面雷達的探測範圍以外。
3、護航的f-100飛機的盤旋速度慢,而且不能迅速加速,以挫敗米格-17打了就跑的攻擊行動。
從敵人這次突然襲擊的戰果中可以明顯看出,這種由地面引導的打了就跑的截擊戰術,如運用得當,效果是很好的;同時也暴露出美國突擊戰術的不足之處。在這以後,f-4取代f-100執行為攻擊機護航的任務。f-4不僅速度更快,航程更遠,機動效能更好,而且還能攜帶雷達制導的ai-7&ldo;麻雀&rdo;空空飛彈。美國認識到在北越不象在17度線以南那樣,美國的飛機可以暢行無阻,因此便開始重新評價北越的武器裝備和美國的能力。
高射炮截至當時為止,北越的高射炮對美國的攻擊機造成的威脅最大也最多。被高炮擊落的飛機數量佔損失飛機總數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4,500英尺以下防空火力最強,飛機會遇到從步槍到37毫米高炮組成的鋼鐵火網。在5,000到10,000英尺,57毫米和85毫米炮是主要威脅,100毫米的炮彈可以打到20,000英尺。以上這些炮都用雷達進行瞄準。截至1965年底,北越部署的雷達控制的高炮已達20,000門以上。
到了1965年中期,被高炮擊落的美國飛機已達50架。為避免被高炮擊中,就至少要在25,000英尺以上飛行,但在5,000‐7,000英尺以上飛行,投彈的精確度就要降低,為了避開較小口徑的高炮的猛烈攻擊,美空軍和海軍規定轟炸高度應在4,000‐5,000英尺。
突擊飛機對付雷達控制的高炮的唯一手段就是採取閃避動作,即在高炮開火的瞬間。飛機急劇改變航向、速度和高度。一旦雷達發現飛機改變了航向,飛機就要再次採取閃避動作。在飛行員為了實施準確的攻擊,必須穩住飛機進入轟炸航路之前,這種機動動作效果很好。飛機投彈以後,飛行員就立即做猛烈的閃避動作,以擺脫雷達的跟蹤。
飛行人員早就知道,多次透過嚴密防護的目標是不妙的,因此他們把透過目標的次數限定為一次,如有可能,就以最短間隔從不同方向交叉進入目標,以擾亂高炮的跟蹤。許多目標防護得十分嚴密,北越甚至採取組成攔阻火網的辦法,即把炮口指向轟炸機可能投彈的方向,形成一道堅固的鋼鐵屏障。即使飛機採取各種規避方法,也不得不透過這個火網。
1965年末,為了降低雷達控制的大口徑高炮的效能,美軍將eb-66c&ldo;棕色搖籃&rdo;式飛機部署到越南。這種飛機以對方雷達的頻率施放功率強大的電子幹擾訊號,使訊號在操縱員的螢幕上顯示出來。這種雪花狀的雜波能將從攻擊機上反射回來的雷達回波蓋住。eb-66c飛機可擔負兩項任務,一是全程護送轟炸機飛抵目標;二是在目標區外的安全距離上對雷達實施幹擾。
地空飛彈1965年4月5日,美空軍u-2和海軍rf-8偵察機在北越拍攝的照片證實了一件長期以來就預料到的事,北越修建了地空飛彈陣地。蘇聯製造的sa-2飛彈(北約名稱為&ldo;導線&rdo;)的部署,標誌著北越綜合防空體系第二階段的完成,陸基防空火力範圍擴大了,射擊的斜距可達24英里。
雖然這些飛彈陣地對美國飛機顯然構成了嚴重威脅,但是因為害怕誤傷幫助修建陣地並訓練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