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第1/3 頁)
&ldo;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慾也。&rdo;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群臣聽了太宗的高論,都投以崇敬的目光。大臣們都知道,太宗雖然以武功立國,不暇於學,但他極為聰穎,國事之餘,手不釋卷,所以言之有物,有的放矢,話語中不乏巧思警句。
這次御前會議,決定了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的治國方略。在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上,綜合多方面的意見,決定嚴格執行武德七年頒布的均田令,同時對租庸調法做進一步地修改,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徭役,其體方法如下:每丁每年交納租粟二石,調則根據各地的特產,交納綾、絹、絁的,加交調綿三兩;交納布的,加交調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役二十天,也可以庸來替代,每天交三尺。有事增加服役時間時,每十天中免去五天交調,三十天則租調全免,即使增加徭役,一般不超過五十天。嶺南各州以米為租,上戶交一石二斗,次戶交八斗,下戶交六鬥。少數民族中,交納一半,內附的少數民族,上戶每丁交稅錢十文,次戶交五文,下戶免交。內附超過二年的,上戶每丁交羊二口,次戶一口,下三戶合共交一口,遇水旱蟲霜天災的,十分損失四分以上的免租,十分損失六分以上的免調,十分損失七分以上的賦役全免。
增殖人口和減免農民賦役政策的推行,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與此同時,太宗對司法制度也作了一系列的改革。訴訟程式實行由縣、州、中央三級三審制。大理寺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審理來自全國各地的疑難、死刑及京京官的犯罪案件。大理寺在行使審批權的同時,有權否決或駁回審判不當的案件。太宗從慎刑的原則出發,給大理寺定了十二字標準,即:
大理之職,人命所懸,當須妙選。
太宗指示魏徵等人,加緊對《唐律》的研究、修訂和補充,儘量做到盡善盡美,以保證各項政策的落實和社會的安定。
一個開明有為的君主,總是注意文學的作用。這天一上朝,太宗就對百官說:&ldo;朕雖以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文武之道,各隨其時,先前秦府文學館的十八學士多數人已調任要職。朕想重整文學館,眾卿以為如何?&rdo;
群臣一聽,紛紛表示贊同。房玄齡拱手道:
&ldo;文學館過去是秦王府屬機構,如今是國家機關,應該變變名稱才是。&rdo;
&ldo;是啊,朕也有如此考慮。&rdo;太宗想了一下說,&ldo;叫弘文館吧。館址就設在弘文殿左邊,這樣朕可以隨時跟學子們講文論道。&rdo;在談到弘文館的職責時,杜如晦說:
&ldo;弘文館都是精選的天下文學之士,除了典籍校理,文史撰著,教授生徒之外,還可商榷政事,參與設定禮儀、律令和朝廷制度等等……&rdo;
太宗聽了非常高興,說:&ldo;可以常與朕探討古今,道前王成敗的緣由。&rdo;
封德彝望了望同僚,嘴裡噴噴著,微微搖了搖頭說:
&ldo;只是這文學之士難找啊,知道的幾個人也都有職務在身,哪有功夫坐以說文論道。&rdo;
太宗見封德彝在那瞎咕噥,點他的名問道:&ldo;朕曾令你舉薦賢才,久無所舉,什麼原因?&rdo;封德彝端了端袖子說:
&ldo;這事臣一直忙著,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臣總不能拿一些平庸之人來塞責。&rdo;
&ldo;照你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