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第1/3 頁)
太上皇好像根本不聽兒子的辯解,兀自唸叨著:
&ldo;還有竇抗,也已作古。我們倆既是郎舅,又是少年時代的朋友,稱帝後,我任他為納言,常常在朝上直呼為兄,退朝之後,即飲酒談謔,以敘平生……&rdo;
是啊,老臣故友的相繼去世,讓蟄居深宮的李淵更覺孤獨。太宗望著陷入回憶中的太上皇,忙招手命那些王子、公主們一一上來給太上皇敬酒。動輒傷感,常常陷入了回憶中的老人,看樣子日子也不多了。
滅了東突厥以後,太宗轉而考慮解決吐谷渾的問題。吐谷渾位於青海湖西岸,地方數千里。其主慕容伏允曾被隋文帝遣兵擊敗,後使其長子慕容順質於隋。唐建之後,高祖應慕容伏允之請,雙方互為貿易,並遣慕容順歸國。但吐谷渾不守信義,多次入侵唐朝疆土,妨礙了唐與西域的政治經濟往來。貞觀八年(634年),吐谷渾拘留唐使者鴻臚丞趙德楷,太宗十派使者宣諭,均無功而返,慕容伏允反而遣兵大掠鄯州。
日前鄯州刺史李玄遠上疏奏道:&ldo;近日吐谷渾良馬於青海湖邊放牧,輕兵掩襲,可獲大利。&rdo;太宗覽表後,認為是進攻吐谷渾的好時機,於是召開御前軍事會議,商討大舉討之。在決定何人統兵的事上,太宗遲遲拿不定主意,有人推薦老將軍李靖,太宗搖搖頭說:
&ldo;從指揮能力上來說,李靖固然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李靖一直統兵在外,如今年老,正該享幾天清福,朕不忍重勞李靖。&rdo;
此話傳到李靖的耳朵裡,李靖渾身披掛,慨然上殿,向太宗請道:
&ldo;臣雖非少年,但報國丹心不減,請與我步騎三萬,定擒慕容伏允獻於闕下。&rdo;
太宗考慮來考慮去,正想使用李靖,聞聽李靖自請,拍案叫好,當即下詔令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節度諸軍。同時任命兵部尚書侯君集為積石道總管,刑部尚書任城王李道宗為鄯善道總管,涼州都督李大亮為且末道行軍總管,岷州都督李道彥為赤水道行軍總管,利州刺史高甑生為鹽澤道行軍總管,大舉徵討吐谷渾。各路大軍在李靖的指揮下,深入到吐谷渾境內,任城王李道宗作為前部先鋒,在諸軍的策應下,在庫山一帶擊敗吐谷渾的精騎,慕容伏允撤退時,為阻追兵,放火燒掉了沿途的野草,輕騎逃入了沙磧。
這當兒,各軍也已跟了上來,是縱兵追擊?還是等待時機?主帥李靖召集將佐,商討對策。根據吐谷渾惡劣的自然條件,多數將領認為:
&ldo;伏允逃跑前,悉燒沿途野草。我們的馬沒有了草料,必然疲勞瘦弱,騎兵不可深入。不如撤軍鄯州,等待草長馬肥時再相機進攻。&rdo;
侯君集一向喜出奇兵,他力排眾議,提出自己的觀點說:
&ldo;以前段志玄破吐谷渾,追敵八百里,離青海僅三十餘裡,吐谷渾驅牧馬逃走後,志玄撤軍回鄯善州,剛剛回到鄯善,虜亦跟著來到城下。如今任城王大敗伏允,吐谷渾鼠逃鳥散,君臣貳心,父子相失,資訊不通,取之如拾草芥,正是進攻的好機會,如果我們不以騎兵攻其不備,以後必然後悔不迭。&rdo;
李靖聽了侯君集的高論後,一錘定音,決定兵分兩路,馬不停蹄,分進合擊。李靖自率李大亮等部由北道進軍,侯君集則與任城王李道宗,從南道出擊。
吐谷渾之地,自然條件有好有壞。侯君集和任城王道宗引兵西行,走了千百里路不見人煙,時已近秋八月,白毛風帶著哨聲颳得人掙不開眼,更為困難的是,周圍沒有水,唐軍只得派人到附近的雪山上挖一些冰和雪回來。人吃冰,馬咽雪,備嘗塞外艱苦,但主將侯君集、李道宗矢志不移,率兵行了兩千多里路,終於在河源郡烏海一帶遇上了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