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第1/3 頁)
&ldo;萬歲萬歲萬萬歲!&rdo;
應答聲驚天動地,氣勢澎湃,顯示了唐軍忠於朝廷,所向無敵的一貫品質。太上皇大為高興,一再揮手向將士們問好。
閱兵後,太上皇回到未央宮,設宴招待三品以上的文臣武將和各國駐京使節。御宴上,歌聲清越,舞姿翩翩,賞心悅目,一派融融氣象。太宗首先捧酒上壽道:
&ldo;今四夷入臣,皆陛下教誨,非臣智力所及。昔漢高祖亦隨太上皇於此宮置酒,捧玉卮為太上皇壽,言道:&l;昔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臣業所就,與仲孰多?&r;漢高祖妄自尊大,臣兒不取!&rdo;
太上皇聽了這話,開心地哈哈大笑,將觴中美酒一飲而盡。與宴公卿一齊拱手賀道:&ldo;萬歲萬歲萬萬歲!&rdo;
為了讓太上皇高興,太宗又拿出他昨晚寫的一首詩,親自念給太上皇聽:
守歲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唸完後,眾卿一齊叫好,接著太子李承乾奉觴給太上皇祝壽。望了自己的第三代皇位繼承人,太上皇更是高興,不顧年老體衰,又是一氣幹了觴中的美酒。
望著白白胖胖,從未吃過苦受過罪的太子李承乾,太宗對東宮左庶子於志寧、右庶子杜正倫說:
&ldo;朕年十八,猶在民間,民之疾苦,無不知之。及居大位,區處事務,猶有差失。太子承乾,生於承乾殿,貞觀初,立為太子,養於深宮,百姓艱難,未曾目睹,能無驕逸乎?卿等應亟諫。&rdo;
於志寧、杜正倫連連點頭應承:&ldo;臣領旨謹記!&rdo;
沒等御宴結束,年事已高、過度興奮的太上皇已自不支,於是傳旨擺駕回宮。太宗攙著太上皇來到殿外,又決計親自捧輿送太上皇至寢殿門,太上皇不許,乃命太子承乾代為捧輿。
這是太上皇一生中最後一次盛宴。其後不久,太上皇得了風疾,臥床不起。雖經天下名醫多方療治,但病終不見好轉。秋風蕭瑟,枯葉飄落,病榻上的太上皇下遺詔道:
&ldo;既殯之後,皇帝宜於別所視軍國大事。其服輕重,悉從漢制,以日易月。園陵制度,務從儉約。&rdo;
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庚子日,太上皇李淵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旅程,崩於大安宮的垂拱前殿。群臣上諡曰太武皇帝,廟號高祖。欽天監奏請擇日安葬大武皇帝於獻陵。為了表達孝心,太宗下詔道:
&ldo;山陵依漢長陵故事,務在崇厚。&rdo;
安葬期在十月,工期緊,任務重,要建成漢高祖那樣的陵墓規模根本不可能,秘書監虞世南上疏道:
聖人薄葬其親,非不孝也,深思遠慮,以厚葬適足為親之累,故不為耳。昔張釋之有言:&l;使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隙&r;。劉向言:&l;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釋之之言,為無窮計也。&r;其言深切,誠合至理。伏惟陛下聖德度唐、虞,而厚葬其親乃以秦漢為法,臣竊為陛下不取。雖復不藏金玉,後世但見丘壟如此其大,安知無金玉邪!且今釋已依霸陵,而丘壟之制獨依長陵,恐非所宜。伏願依《白虎通》,為三仞之墳,器物制度,率皆節損,仍刻石立之陵旁,別書一通,藏之宗廟,用為子孫永久之法。
奏疏遞了上去,太宗不理,虞世南再一次上書諫道:
&ldo;漢天子即位即營山陵,遠者五十餘年,今以數月之間為數十年之功,恐於人力有所不逮。&rdo;
虞世南再次上疏,太宗只得將他的意見交由有司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