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第1/2 頁)
那麼,小女嬰的手上生來就有四個字,這可信嗎?
孔穎達雖是唐朝古人,卻很有唯物主義作風,認為「為魯夫人」的「為」字是《左傳》特意加的,並且,同類事件《左傳》其他地方也有過記載,比如成季、唐叔手上就有「友」和「虞」,但有個問題是:這些「魯夫人」之類的「文」不會是後人常見的隸書,因為隸書起於秦朝末年,而考之石經古文,「虞」和「魯」的寫法確有可能和某些比較特殊的掌紋相似,「友」和「夫人」大約也是同理。曾經有人解釋這些靈異事件說「這就好像河圖洛書天神言語,真是天命」,但這掌紋之事,只不過「像」是那麼回事罷了。604
在這裡,孔穎達和楊伯峻對「文」的解釋略有分歧。楊注釋「文」為「字」,王充在《論衡·雷虛》裡也持此見。605而杜預和孔穎達都釋「文」為「紋理」,並分析如下:「仲子手有此文,自然成字」,這裡「文」、「字」對舉,顯然不是同一個意思。
錢鍾書在《管錐編》裡很是稱讚孔穎達的唯物主義作風,說他在這裡把「文」釋為掌紋像字,比之王充要高出一籌,而且孔不大相信靈異事件,把《左傳》裡許多神神怪怪、荒誕不經的內容儘量以常理解釋。606
誰的解釋對呢?這雖然並不關乎春秋大義,倒可以管中窺豹地看出三個問題:一是唐人的學風已經和漢人那種注重天人感應、五行讖緯的風氣不大相同了,二是治《左傳》的這一派通常要比《公》、《榖》兩家更趨樸素求實,至於第三,還可以從中看到一些字義的演變。
「文」字及其相關詞彙,往往古今意思變化很大,最早常常被用作「紋理」之意,這裡仲子的掌紋之「文」就是一例,因此「掌紋」的規範寫法應是「掌文」,正如「紋身」的規範寫法應是「文身」,再有,唐詩裡「文章片片綠龜鱗」,這不是讚嘆某人的文章寫得好,而是在誇一把寶劍上的「花紋」——這是「文章」一詞在古人那裡的常用意思。
公羊家講殷商為「質」,周代為「文」,是說殷商的風俗制度較為質樸粗疏,到了周代則禮樂大行,豐富細膩。孔子所感嘆的「文不在茲乎」,其中這個「文」就是禮樂制度之謂。周禮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複雜,於是由此而有了「繁『文』縟節」。此外,現在形容一個人「文筆好」,這「文」和「筆」在古代曾分別是韻文(文)和散文(筆)之稱。607
楊伯峻訓「文」為「字」,這個說法來自顧炎武和段玉裁,顧在《日知錄》裡考證,春秋以前說「文」而不說「字」,舉了《左傳》的兩個例子以及《論語》裡的「史之闕文」和《中庸》裡的「書同文」為證。608但在這些例證裡,《左傳》的創作年代雖然歷來爭議不休,但大體被認定為戰國,楊伯峻本人即將之推定在公元前403年之後,所以《左傳》兩例尚不足以證實春秋時的遣詞造句;而「史之闕文」歷來都堪稱《論語》當中最難解的句子之一,其中的「文」字很難說就是「字」的意思;至於《中庸》的「書同文」那段,也不是春秋時代的作品。所以,顧炎武的這幾個例證沒有一個是牢靠的。
春秋時代「文」字的用法,可以稍稍參考一下《論語》。楊伯峻在《論語譯註》裡有過一番梳理:「文」字在《論語》當中總共出現過二十四次,意思共有六項,但沒有一個是「字」的意思,即便那句「史之闕文」的「文」字,楊伯峻自己的解釋也是「文辭」而非「文字」,儘管這個解釋有些含混。609
至此,孔穎達的意見略占上風,不過他的唯物主義作風也不是誰都認可的,清人朱駿聲《春秋左傳識小錄》還真把「為魯夫人」這四個字按古文的樣式給排出來了——掌紋若當真如此複雜,恐怕除了神異之外還真不可能有其他解釋了。
圖-[清]朱駿聲《春秋左傳識小錄》「為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