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第1/2 頁)
周代的人名稱謂複雜多變,莫衷一是。以史學的眼光看,還需要很多鉤玄索微的工作;以經學的眼光看,《春秋》常常在稱謂上表示褒貶。但在史學考據所展現出的周代如此複雜而歧義叢生的稱謂體系面前,難免會令人疑惑:《春秋》的稱謂褒貶到底有哪些才是可靠的,是可以真正被索解清楚的?
(3)釋「元妃」
孟子是惠公的元妃。元妃一詞,杜註:「明始適夫人也」,孔穎達跟著解釋:杜預是說,一個「元」字包含了兩個意思:一是「始」(第一個娶進門的),二是「嫡」(是正妻而非姨太太)。
《左傳·文公二年》:「凡君即位,好舅甥,修昏姻,娶元妃以奉粢盛,孝也。孝,禮之始也。」大略是說,國君即位三把火:通好甥舅之國,完成婚姻大事,娶元妃以襄助祭祀,做到這三點才算是孝。孝,正是禮的發端。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先秦時代的孝、禮概念,與現代差異很大。孝的意義,從宗法社會的政治穩定,變為專制社會裡的忠君第一,又變為現代社會裡的孝敬父母,字面未變,但內涵已經變過好幾次了。禮也是一樣,其意義從部族社會的風俗習慣,變為宗法社會的等級制度,再變為專制社會的等級制度及道德風尚,再變為現代社會的文明禮貌。
元妃事關孝道,但孝與不孝暫且不論,問題是,第一個娶進門的不都是正妻嗎?這樣的話,「元」字所謂兼有「始」、「嫡」兩義,這種解釋豈非多此一舉?但孔穎達說:絕非多此一舉,因為第一個娶進家門的不一定就是正妻,所以對「元」的這個解釋是很必要的。
這就與公羊家出現矛盾,因為公羊家說「諸侯一聘九女」,娶妻只娶一次。
這首先是一個事實問題而非義理問題,公羊家和左學家只可能全錯,卻不可能全對,這問題稍後再說,先繼續來看「元妃」之「妃」。
「妃」訓為「匹」,表示匹配,中性字眼,並無尊卑涵義,大約相當於現代語言中的「配偶」。但是,周代所謂「禮儀之邦」,實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在配偶的稱謂上必然要體現等級。《禮記·曲禮》:「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這就是一系列具有尊卑差別的稱謂了:天子之妃叫做後,諸侯之妃叫做夫人,大夫之妃叫做孺人,士之妃叫做婦人,庶人之妃叫做妻。《禮記》這段話,一是表明了「妃」的用法很中性,從天子到庶民都可以用,二是列出了「妃」的從上到下的一系列等級稱謂。
這一系列等級稱謂,據鄭玄推測,都是具有確定涵義的:「後」就是「後」,大約是因為「後」在天子丈夫的背後操持一些內部事務;465「夫」就是「扶」,大約因為諸侯的夫人「能扶成人君之德」;「孺」就是「屬」,是說孺人是附屬於丈夫的;「婦」就是「服」,是說婦人就是服侍人的;「妻」就是「齊」,是說妻子和丈夫地位相當。466
鄭玄賦稱謂予義理,很難說這在事實上的可信度能有多高。史家的解釋中,可以參考呂思勉的《釋夫婦》一文。467
「元妃」具有如此豐富的經學涵義,既然「元」字兼有「始」、「嫡」兩義,一個順理成章的問題就是:在元妃之外,應該還有二妃、三妃之樣的稱謂吧?
確實如此,在《左傳》後文就有多處例子。童書業曾經專門作過考查,但最後還是留有一些疑問:一來元妃和二妃、次妃、少妃(還有其他媵妾)之間不知有何具體差別,二來是否「元妃」一詞只能指稱第一次所娶的正妻,而對繼室則只稱「夫人」?——「史無明文可證,姑存此疑」。468
從後世的史料來看,「妃」和「元妃」的涵義或許並不如杜預所注的那麼清晰,比如《後漢書·皇后紀》提到春秋時代的禮崩樂壞,舉例說「晉獻升戎女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