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第1/3 頁)
李德裕將此事告訴那僧人,僧人搖頭嘆息:&ldo;一萬頭羊已夠數了,看來您被貶之後,不能回還了。&rdo;
李德裕說:&ldo;我不吃這些羊還不行嗎?&rdo;
僧人說:&ldo;羊已到了您眼前,吃不吃都已屬於您了。&rdo;
李德裕神色戚然,陷入長久的沉默。在他為宰相的時代,對內抑制住中唐以來囂張的宦官勢力,對外採取強硬手段削平藩鎮,並成功打擊、威懾了回紇、吐蕃以及南詔。他特別勤政,每日出入宮闈,與武宗商討軍國大事,名詩《長安秋夜》即是這種生活的寫照:&ldo;內官傳詔問戎機,載筆金鑾夜始歸。萬戶千門皆寂寂,月中清露點朝衣。&rdo;但現在皇帝換成了宣宗,他失寵了。
收到那令人壓抑、恐怖的五百頭羊後,沒過幾天,李德裕就接到朝廷命令:被貶荊南。隨後,又被貶為潮州司馬。還沒到潮州,又貶為崖州司戶。崖州,即現在的海南三亞。可以想像唐朝時那裡有多麼荒蠻。
南方路迢迢。
在赴貶所的路上,過一條險惡的河流時,李德裕身上攜帶的白龍皮、暖金帶、壁塵簪等無價之寶不慎落入了水中。他長嘆一聲,所謂富貴,也許真的被上天收回了。他並不傷痛失去寶物本身,而只是慨嘆無常的命運。
&ldo;牛李黨爭&rdo;的半個世紀裡,兩派人物被貶到外地是常事。儘管有僧人的斷言,但李德裕此前還是相信自己有一天能重返長安,就是返回洛陽也行啊。但現在,跟隨自己多年的寶物失去了,是不是預示著自己永遠失去了北歸的機會?
遠貶崖州後,李德裕寫有無限傷感的《登崖州城》:&ldo;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rdo;他再也沒有機會北返中原了。大唐帝國的最後一位鐵腕宰相孤獨地死在了海那邊,中國自東漢中期開始的門閥士族時代至此也落下了大幕。那是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
弒君時代
晚唐宣宗皇帝李忱,在位十三年,後代史官將其比喻為&ldo;小太宗&rdo;。通常的說法是,他即位後,結束了長達四十年的&ldo;牛李黨爭&rdo;;在對吐蕃的戰爭中,也取得了難得的勝利。這一時期朝廷清明,各地藩鎮也不敢妄動。而且,他有效地抑制了宦官干政的傳統。總的看上去,也確實如此。
但有一點被遮蔽了。
正史記載,宣宗因服用道家丹藥而去世。但實際上,這位登基後就以徹底追查害死父皇憲宗的宦官集團為己任的大唐天子,同樣死於宦官之手。而且,宦官在害死宣宗後,向朝臣稱皇帝&ldo;食用金丹&rdo;而崩。元和十五年,殺死憲宗的宦官,也用了同樣的口徑。宣宗這一悲劇性的結果,從某種程度上說大過了文宗時代的&ldo;甘露之變&rdo;。
這一切又從何說起呢?
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死,其叔李忱繼位,是為唐宣宗,改年號為&ldo;大中&rdo;。
關於宣宗的時代,在張藝謀的電影《十面埋伏》的開頭有所提及:&ldo;唐大中十三年,皇帝昏庸,朝廷腐敗,民間湧現不少反官府的組織,其中以飛刀門的勢力最大……&rdo;這樣的描述自然可以一笑而過。因為宣宗是唐朝歷史上最後一位有所作為的賢明君主。雖有固執之處,但整體上非常不錯了,皇帝本人不但勤政,且甚為節儉,體恤民情,最愛微服私訪,往往日暮時才回皇宮。對此,晚唐五代尉遲偓所著《中朝故事》多有記載。
當時,大臣勸諫:&ldo;陛下啊,您不適宜頻頻外出!&rdo;
宣宗回答:&ldo;吾要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