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第1/3 頁)
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秋十月,被徵來去解襄城之圍(被反叛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的軍隊圍困)的甘肅涇原士兵過路長安時因不滿寒微的待遇而發生譁變,德宗皇帝被迫逃出長安。此時負責朝廷賦稅的度支汴東兩稅使包佶在揚州,手裡掌握著八百萬貫稅款。陳少遊逼迫包佶交出這筆巨資。包佶以秘信呈送德宗,要求將陳少遊治罪,皇帝認為大亂未平,應以安撫為主,將此事壓下來。
後叛亂平息,包佶親自入朝,再次報告陳少遊奪取稅款之事。此時少遊很擔心,就派使者飛速奔至長安,呈上書信說明情況:所取鉅款,皆供軍急用;且當時涇原叛軍盤踞長安,事態不明,八百萬貫稅款不宜押解至長安。最後陳少遊逃過一劫。按本故事的記載,&ldo;陳少遊鎮淮南時,嘗遣軍卒趙某使京師遺公卿書。將行,誡之曰:&ldo;吾有急事,候汝還報。以汝驍健,故使西去,不可少留。計日不至,當死。&rdo;如果不出意外,快遞員趙某入京所辦的正是此事。
陳少遊躲過了初一。
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反叛朝廷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在攻擊中原時,聲稱要進兵淮南。陳少遊當時很害怕,遣人給李帶信,極盡恭維之詞。李給陳回復了一封&ldo;赦書&rdo;。但這封&ldo;赦書&rdo;後來卻落到朝廷手裡。
再後來,政府軍在平叛行動中繳獲了李希烈的《起居注》,其中有這樣一行字:&ldo;某月某日陳少游上表歸順。&rdo;陳少遊聽說後,惶恐不安,最終驚悸而死。但德宗皇帝還算厚道,見其人已死,未追究老帳,並贈太尉之銜。
在唐朝鑒寶
我們說過,唐朝時,就已經很流行鑒寶與收藏了。
在唐朝志怪筆記中,但凡涉及珍奇寶物時,往往會出現胡人的影子,他們所扮演的是見多識廣、懂行識寶的角色。
唐朝是開放的帝國,中外交流頻繁,長安匯集了來自各國的商人、留學生和遊客。胡人文化深深地在帝國的心臟留下烙印,並介入唐人的日常生活。李白在《少年行》中就有這樣的詩句:&ldo;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rdo;
其中,來唐朝做生意的胡人尤多,除了來自西域、中亞、西亞外,也有來自南亞和東南亞的。胡商主要雲集在長安、洛陽、揚州等重要城市。以長安為例,主要聚集在西市附近的坊區,如醴泉坊、延康坊、光德坊、崇化坊等。
很多胡商從事的是珍寶的收購生意,他們面對的,往往是持寶但不知道寶貝價值的唐朝人。而胡商慧眼識珠,往往出手闊綽,不惜以巨資購寶。
武則天時,西域蕃國向朝廷敬獻佛教毗婁博義天王的下頜骨和辟支佛的舌頭,同時送上珠子一顆。武則天很高興,派人將這佛家之寶懸於長安城樓,展示給百姓看。天王的下頜骨大如交椅,辟支佛的舌頭大如牛舌,那珠子則如拇指一般,呈淺青色,不怎麼起眼。
隨後把鏡頭對準長安西明寺。這是長安最大的寺院,面積佔去所在延康坊的四分之一。有一天,寺裡舉辦了一個講經活動,在聽講座的人中有一名胡商,他似乎心不在焉,眼睛一直盯著大殿上的金剛像。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了十多天。寺僧感到奇怪,把他拉到一邊,細問緣故。
胡商說:&ldo;金剛像額頭上的那枚珠子,我很感興趣,可以賣給我嗎?&rdo;
僧人說:&ldo;你要買這珠子?&rdo;
胡商說:&ldo;我出高價。&rdo;
僧人開口報價,說要一千貫錢。
胡商大笑:&ldo;才一千貫?&rdo;
僧人似乎覺得自己要低了,於是一路漲價,最後以十萬貫錢敲定。
胡商得到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