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香港電影夜與霧 > 第12部分

第12部分(第1/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魔獸:狼人傳葉凝薄寒年喬若星顧景琰瓦:壞了,我成切割怪了!全民領主:從小木屋到道域之主劍仙被遺忘,我轉職劍仙震驚全球海彤戰胤許雨晴沐長風江果果顧寒煜霍先生乖乖寵我喬蕎商陸夏時陸南沉網遊:我的寵物能進化成美少女帶著塔羅牌穿越到孤島求生聯盟:我,重新定義輔助!網遊:剛開局就超神了CSGO之走向巔峰斷絕關係後,法爺殺怪永久加屬性海洋求生,開局忽悠女明星做女友NBA:我打球真的只是興趣

地本地電影票房的強心針及爆破點,我得坦言《海角七號》遠遠較日本當年的《五個相撲的少年》遜色得多。

三、當前港臺青春片對照

《海角七號》讓我想起港臺之間青春電影的有趣對照觀察。香港的電影業早已進入冷凍期,電影製作數量已大不如前,其中又以青春片的萎縮,較其他型別片來得更加明顯。雖然2005年一度出現過小陽春(《b420》、《非常青春期》及《17歲的夏天》),但始終也無復20世紀80年代青春片的蓬勃氣候,而近年更被葉念琛包攬了青春片的市場——他的《獨家試愛》(2006)、《十分愛》(2007)及《我的最愛》(2008)三部曲,均一再說明今時今日的青春片,不能再走純愛式的陽光浪漫結合路線,爾虞我詐鉤心鬥角的“青春”戀愛關係,才是香港年青人的心頭好。

反觀臺灣的電影業雖一早已長處嚴冬期,但青春片卻是唯一保持生命力的“主流”片種——不用說今年的《九降風》、《海角七號》及《渺渺》,曾經在香港公映的已有《藍色大門》、《夏天的尾巴》、《盛夏光年》、《17歲的天空》、《不能說的秘密》及《練習曲》等,全是歌頌青春風情的作品,而且亦以浪漫純愛路線為主——兩地所走的方向儼然有南轅北轍之別。

更有趣的是,《海角七號》及《渺渺》更進一步擺明車馬,把日本作為純愛想像的老家——我認為這一點還算誠懇,因為它們的原創性甚低,從日本純愛電影中借鑑的痕跡可謂路人皆見。兩片於情節上的異地戀,大抵也是創作人哈日表白心聲(前者的老婆婆友子與日本男友,相對於後者渺渺的痴呆奶奶及臺灣初戀記憶)。其中兩片不約而同,把最浪漫動人的對白,全以日語對白念出(兩者竟然不約而同均以一場祖母輩的異地戀,來作為與今天年青人戀曲的原型對照,巧合程度絕對出乎觀眾想像之外)。

《海角七號》完全沒有交代阿嘉懂得日文,郵件中的內容彷彿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自動對譯於角色的腦海中;《渺渺》中渺渺亦在卡拉OK房中,借酒消愁來大放日詞——兩者均很明顯是企圖利用日語來產生陌生化的作用。這種隱藏於臺灣新一代創作人心底裡的集體潛意識,我認為作為現象觀察更加趣味盎然。當臺灣刻下不斷把《海角七號》附加上政治意含的解讀,嘗試作為臺灣風土人情的自立影像見證,但受眾又對日語文化的膜拜,毫不靦腆悠然自得琅琅道來——背後對矛盾視若無睹的理所當然態度,確實令人眼界大開。至於臺灣電影把日語作為陌生化的浪漫寄託語言媒介伎倆,其實對香港觀眾來說並不新鮮——容我直接指出,香港創作人其實也“不遑多讓”,不過我們是以華語取代日語,具體例子就是《十分鐘情》中由黃精甫執導的《清芳》。

第35章 想一想電影獎

因為《香港電影》計劃打造年度華語電影的新獎項,而且以日本《電影旬報》的方式為藍本,也因而促起一些關於電影獎項的反省思考。當年,說參考“電影旬報獎”也不過籠統的說法,早在《電影雙週刊》的年代,其實已有由影評人一人一票且刊行投票名單的類近形式,所以說憑空而來全無本地痕跡也不符合事實。

一、日本“電影旬報獎”

只不過我想先比照一下《電影旬報》的例子,其實也不無正面作用,或許可以拓闊一下大家的思維,從而把一切儘量朝完善化的方向調整。“電影旬報獎”無論在年度十大及不同的個人獎項上(現設有導演獎、劇本獎、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男新人及女新人等八個獎項),均採取記名且作全面公佈的方式進行,每位評審亦有若干的文字篇幅,可以粗略地說明一下個人決定的因由,而雜誌會在每年的2月下旬號予以公佈及披露賽果。

事實上,在日本的四大電影獎中,

目錄
黑萌進化史群星文明:我載入了MOD穿越之魔女法則那一場盛世煙花一念天堂泡總裁 簡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