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第1/2 頁)
透過官位進而佔有財富、聲望和地位,在傳統中國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現象。&ldo;官場&rdo;本身就構成了孕育世家的搖籃。強大的官僚組織提供了一個比&ldo;鄉裡&rdo;更高階的政治角觸空間‐‐&ldo;官場&rdo;。在其中可以獲得大得多的權勢聲望,可以呼叫更多政治資源,以更精緻的方式尋求利益。鄉裡只有與&ldo;官場&rdo;建立聯絡以後,才有指望獲得更大影響力。這種政治地位決定一切,國家權力的高度集中與壟斷,使得依靠封建國家權力機構,而成為政治上的統治階層的世族地主的出現成為可能。
&ldo;士大夫&rdo;兼有學者和官僚二重角色,&ldo;士林&rdo;與&ldo;官場&rdo;是部分整合在一起的,士林的動向必然隨時對&ldo;官場&rdo;發生影響。
專制皇權及其合法性和神聖性,是官僚政治的權威來源和觀念支柱。
法製法規是官僚體制理性行政的命脈。
在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體制中,皇權是至高無上的、絕對的,而各種對皇權的制約是相對的,包括宰相的權力也是由皇帝賦予的。但是,皇帝與宰相在政治體制中的具體地位和作用,並非固定不變。隨著社會結構和階級關係的變化,以及政治制度的調整和國家機器的完善,不同時期的君、相權力的實際行使情況各不相同。君相關係是中國古代政治體制演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省之間以及君主與宰相之間在國家政務的裁決和執行中相互配合、互相制衡的體制真正得以確立和完善。在這種政治體制下,皇帝只是國家權力機關的最高負責人。官僚機器對皇權的制約越來越大,原本屬於皇帝侍從的人員成為了宰相之下制約皇權的官職。從國家政務的裁決到政務執行都有一套程式,在一般情況下,皇帝不能越過三省而直接發號施令、指揮政事。三省在制度上對皇權加以制約,以避免君主過於獨裁造成的失誤,是統治經驗不斷豐富、政治制度不斷完善的結果,是官僚政治發展成熟的必然要求。
說到底,封建社會的官場就是關係場,就是一個個圈子網。從低到高,一個個圈子混上去,靠的是自己的本事以及重要關頭貴人的關照。
有天分的政客對人際關係是非常敏感的,他知道哪些人是將對自己的前途發生重大影響的貴人,他知道如何去靠近和贏得貴人的好感,他也知道如何在一個新的圈子中立足並逐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能量。
在政治格局中,要想不斷地進步,除了上面要有通天的貴人以外,還要有效忠於自己的勢力集團。這是一般情況下的通常道理。
在任何政治利益集團中,一、二、三號等主要人物都要保持一個微妙的權力格局的平衡。這其中,二把手的角色是很困難的:他要臣服於一把手的權威之下,還要充分顯露自己的才幹;太能幹了遭忌,不行的話又保不住自己的位置,容易被下邊的人取而代之。
政治系統是一個代表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集團的平衡格局。所謂的治亂迴圈就是一個動態的平衡:君與臣、文官勢力與軍隊勢力、中央與地方、決策機構與執行部門、仕途新進與元老重臣、世家與寒門、整個宦官政治集團與社會其他階層。。。。。。全部是微妙的力量平衡。當一方的勢力過於強大,破壞了原有的遊戲規則和平衡,就會引發局勢的動盪;一些小的不均衡,會得到系統自身修復力量的修補,這是系統本身的生命力和彈性。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疆土遼闊的大國,大一統又是歷代統治者的首要政治理想和目標,那麼就需要一個龐大有效的行政系統,從中央到地方,從行政、財稅到軍事,層層疊疊的機構設定,大大小小的官員,各種利益交織其中,各種力量盤根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