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第1/3 頁)
魯迅後來在《忽然想到&iddot;六》裡,又有了更為明確的表述‐‐
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苟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相傳三皇五帝時的遺書),百宋千元(清代藏書家所藏宋版元版的古籍),天球河圖(相傳古雍州所產的美玉和相傳伏羲時龍馬從黃河負出的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秘製膏丹,全都踏倒他。〔2〕
這裡實際上是提出了一個現代中國的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爭取現在中國人的生存權、溫飽權與發展權。這同時也是一個價值尺度:衡量一種文化的價值,應該以什麼作為標準呢?魯迅提出,不能以是&ldo;古&rdo;還是&ldo;今&rdo;作為標準‐‐可見魯迅不是不加分析地&ldo;反古&rdo;,也並非不加分析地&ldo;崇今&rdo;;但魯迅也不是迷信《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的&ldo;越古越好&rdo;的&ldo;古之迷戀者&rdo;,更不是視&ldo;祖傳&rdo;、&ldo;秘製&rdo;為神聖不可侵犯的&ldo;祖先崇拜者&rdo;,他是活在現在的中國人,他的價值尺度只有一個,就是看這種思想文化是&ldo;阻礙&rdo;還是&ldo;有利&rdo;於現在中國人的&ldo;生存、溫飽和發展&rdo;。
魯迅就是用這樣的價值標準,對始終佔據著主流地位的儒家學說做出了他的&ldo;價值重估&rdo;。‐‐他關注的不是儒家學說的原始意義,而是在當下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儒家學說所發生的實際作用,也就是後來他概括的&ldo;儒效&rdo;。〔3〕
我們下面將要重點閱讀的三篇文章,就集中了他對&ldo;儒效&rdo;的考察與思考‐‐他的關注點主要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儒家&ldo;三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為臣綱)&rdo;說。
一
先讀《我之節烈觀》。
文章一開始就交代了寫作的背景與動因:一些&ldo;君子&rdo;面對新文化運動引起的社會與思想文化變革,大談&ldo;世道澆漓,人心日下,國將不國&rdo;,&ldo;嘆息一番之後,還要想法子來挽救&rdo;,最新的法子就是&ldo;表彰節烈&rdo;。‐‐其實早在1914年一心一意要復闢當皇帝的袁世凱,就已經頒布過提倡節烈的《褒揚條例》,這是袁世凱全面恢復儒教獨尊地位的努力的一個部分。1918年一些人重提&ldo;表彰節烈&rdo;不過是&ldo;故鬼重來&rdo;,魯迅的這篇文章就是對這樣一種復闢思潮的回應。
這裡還要介紹一個背景:魯迅這篇文章發表於《新青年》5卷2號。在此之前,《新青年》4卷5號上曾發表周作人翻譯的日本與謝野晶子的《貞操論》,周作人在文前寫了一段話,特意說明&ldo;女子問題,終究是件重大事情,須得切實研究。女子自己不管,男子也不得不先來研究;一般男子不肯過問,總有極少數(先)覺了的男子可以研究。我譯這篇文章,便是供這極少數的男子的參考&rdo;。‐‐&ldo;五四&rdo;先驅者對&ldo;女子問題&rdo;的特別關注,這是很值得注意的,這也是魯迅、周作人終生關注的問題,以後的閱讀中還會涉及。與謝野晶子的文章,首先提出了一個原則:&ldo;我們的希望,在脫去所有虛偽,所有壓制,所有不正,所有不幸;實現出最真實,最自由,最正確而且最幸福的生活,我們就將這實感作基礎,想來調整一切的問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