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鹽政(第1/3 頁)
民以食為天!
這條法則古今通用!
既然有食在先,那麼肯定就有“與食俱進”之物!
而此物就是鹽!
人無鹽,則無力。
所以,鹽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自春秋管仲起,歷代鹽政幾經變遷,但萬變不離其宗,鹽政稅收始終都是朝廷的賦稅重地,高的時候,一年的鹽稅都可以支撐起一個國家的半壁收入!
但到了明代以後,鹽稅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按照朱元章開國時擬定的稅收政策,明代一斤鹽稅僅為2.7文,是歷朝歷代以來鹽稅最低的朝代。
所以,即便是明代人口較之前代已經暴漲,但是這鹽稅方面的收入卻是大大的降低,沒法再與前代媲美。
本來,這也算是朱元章讓利於民的好政策。
但是,問題又出現了,那就是人口的暴漲和食鹽的供給,一直都是不平衡的。
明代在籍戶口總數約為六千萬人,所以在官府製鹽的時候,也就是按照六千萬人的供給生產的。
至於,為什麼不多產呢?
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古今製鹽技術的差別和人的貪婪本性作祟。
古代製鹽用的煮鹽法,顧名思義就是大煮海水,蒸發海水中的水分,從而得到可以供人食用的粗鹽。
而且,為了保證食鹽的價格體系和供給,還特別設定了灶戶,這些灶戶時代傳承,只能以煮鹽為生,而且,還規定了他們定期要上交多少分量的食鹽。
這條規定如果是從當時的實際問題出發來看,是沒有任何毛病的。
畢竟,朝廷需要穩定的食鹽供給,也需要穩定的價格體系。
但是,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後來發生的人口與生產力不匹配的問題。
大明行至萬曆年間,人口爆發數倍,據後世研究明末人口大約在兩億人左右。
但是,朝廷利用的灶戶生產出來的鹽,還是按照六千萬的人口供給生產的。
所以,這其中的問題自然也就嚴重了。
那麼剩下一億多人的食鹽供給呢?
答桉也只有一個,那就是私鹽!
私鹽的泛濫,造就了兩淮鹽商們的暴富,但是,這些人暴富之後,卻沒有再給朝廷繳納過一文錢的鹽稅。
而且,就連朝廷原來額定的六千萬人口用鹽的鹽稅,他們也會透過各種藉口拖欠,甚至不交。
漸漸的,大明的鹽稅體系也就遭到的毀滅性打擊。
雖然,朝廷為了鹽稅能夠正常收取,也發明了“開中法”“鹽引”“綱法”等政策,但是,這些方式都是治標不治本,只是在原來的鹽政版本上做bug補丁而已。
所以,縱觀明清兩代的鹽稅還是沒有多大起色,私鹽依舊猖狂!獲利之人依舊還是鹽商和鹽商的保護傘們,與朝廷無關。
說到這裡就要在吐槽一下古代低下的生產力和效率極其低下的官僚體系。
這套體系在以程朱理學為主的高壓的文化壓制下,在漫長的歲月之中,竟然沒有一點的長進和變革。
其穩定程度都已經達到了可以禁錮整個時代的地步!
由此可見,自宋明之後,這個偉大的國度就已經失去了向前的動力。雖然,她還一直保持著相應的強勢,但是,這種強勢只是一種巨大的慣性罷了。
當這股慣性消失之後,追趕上來的文明,就會讓現在這個依靠慣性而生存的文明明白什麼叫做慘痛,什麼叫做屈辱!
朱常洛就檢視完大明的鹽政所有資料之後,他又讓魏忠賢把董其昌和劉品如叫了過來。
朱常洛看著兩人,問道:“如今的鹽政,你二人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