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佈局九龍倉(第1/5 頁)
做遊戲還真是暴利,難怪後世連微軟都忍不住親自下場去做遊戲。
現在有了這一大筆錢,對明年雷蘊榮想要開展的計劃也是提供了充足的彈藥,這讓他的把握也大了許多。
高興了一會,雷蘊榮又不禁想到了剛剛王方玉提到的會德豐的事情。
對會德豐這家公司,可能大家唯一的印象就是在八十年代的時候被包船王給收購了,很少有人知道,此時的會德豐洋行的大股東是一個華人家族。
1971年,會德豐以發行新股方式(約擴大後股本三成),收購華商張玉良旗下的聯邦地產有限公司,令集團擁有國際大廈及聯邦大廈兩橦中環高階商廈,交易完成後,馬登家族持股被攤薄,張玉良成為大股東,但約翰·馬登仍然是會德豐主席。
張家在香江也是一個老牌且低調的豪門家族,當時可能誰也沒有想到作為香江四大洋行的會德豐的最大股東居然是一個華人家族。
張家此時已經擁有會德豐近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只是後來人家全家移民澳洲,所以才聲名不顯。
我們都知道香江豪門爭產的事情一直都是讓人津津樂道的,比較沸沸揚揚的莫過於霍老的三個兒子的爭產事情。
其實張家也曾爆發過爭產事件,但張玉良比較厲害,在老母去世之後,立即就開始分家,只給其他幾房每房兩百萬,這還是人家打官司之後的結果。
這相對於張家幾十億的資產來說可以算得上是九牛一毛,其他幾房被稱作掃地出門也不為過,有時候分家爭產確實沒有親情可言。
從張玉良對他的兄弟姐妹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權力慾望比較旺盛的人,所以在張家成為會德豐的股東之後,張玉良與約翰馬登的矛盾日益深刻。
再加上之前因為石油危機,航運業遭到重創,會德豐雖然不像和記那樣瀕臨破產但也虧損嚴重。
所以約翰馬登這位會德豐董事局主席才想請怡和洋行收購經營不佳的會德豐,既可以幫自己脫身,又能噁心到張家,可謂一舉數得。
而怡和洋行這個饕餮也忍不住會德豐這塊肥肉,要知道這可是會德豐,和怡和同為四大洋行的公司,只要收購它一躍能讓怡和的實力超過滙豐。
怡和與滙豐雖然同為英資企業,但在香江這一畝三分地照樣爭鬥不斷,只不過滙豐銀行略佔上風,怡和一直都是不太服氣的。
所以怡和麵對這個機會也立馬有了明顯的動作,那就是它旗下的三家旗艦公司怡和,置地以及九龍倉開始準備供股集資。
雷蘊榮突然覺得自己在這場事件當中還是可以操作一番的。
不過雷蘊榮想做的事情是明顯的和滙豐作對,因此這次的話就不能再找滙豐操作了,相反還必須得非常隱秘。
這個時候雷蘊榮非常迫切的想要有一家自己的證券公司,不然像現在這樣有需要保密的事情操作的時候不得不找其他公司,這樣總有暴露的風險。
想到這,雷蘊榮也不拖泥帶水,立馬驅車來到中環高盛公司的香江總部。
香江此刻雖然還不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但在世界的經濟地位也是越來越凸顯,很多世界性的大銀行以及券商都在香江成立了分公司。
而此刻的高盛雖然還不像後世那樣威名赫赫,但也是世界著名的投資銀行,按亞洲這邊的說法也就是證券公司。
雷蘊榮之所以不找本土的證券公司也是實在不放心,滙豐銀行作為香江的巨無霸,在金融方面的觸角到底有多深誰也不知道。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風險,所以雷蘊榮找上了美資的高盛。
高盛可不虛滙豐,出了香江滙豐在高盛面前就是個小弟弟,這樣的大公司信譽也確實更有保證。
雖然說這次過來的可能比較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