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六鎮大起義的緣起(二)(第1/2 頁)
六鎮本是大魏在從盛樂遷都平城後,為了拱衛新的京城,防禦更北的草原民族柔然,而設定的六個邊防重鎮的統稱,自西而東是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別的邊鎮,不過都沒有這六個邊鎮出名。
這條由這六個重要支點組成的長線越過了長城,楔入了草原,紮根在了陰山腳下,是華夏曆史上少有的如此靠北的國防線,從最初建立到最終崩潰,歷時超過百年。
而駐紮在這條國防線上的邊防軍人們,也就是我們一家出身自的六鎮人們,最早是由大魏皇帝精心選拔出的部落兵們組成。大魏素以柔然為大敵,所以這些部落兵們都是比較精銳的,而他們也在大魏歷代先帝們對柔然絡繹不絕的征伐中屢建功勳,打得柔然一直抬不起頭來,俗稱吃飯睡覺打柔然。
在大魏以平城作為首都的九十多年間,這些邊防軍人們的作用極為重要,因此雖然六鎮苦寒,而且位於前線,但待遇和地位都是很不錯的,甚至比在那些在都城的同胞們升的還要快,吃的還要好,於是六鎮成為了那時大家嚮往的地方。
舉個例子,在那個時期,朝廷是可以讓別的地方,在自己的飯都吃不飽的情況下,先緊著六鎮供應的,那時六鎮的優先順序就是這麼高。
事情是這樣,在六鎮的西邊,有一個次要一些的邊鎮——薄律骨鎮,我父親後來的一位重要軍事將領就出身在這裡。某年,該地糧食歉收,但該地長官卻收到一封朝廷讓他給六鎮地區運糧的緊急命令。
考慮再三後,該長官壯著膽子給朝廷寫了封奏摺,陳述了自己這個地方的困難,主要就是說薄律骨鎮目前糧食也歉收了,自己都吃不飽飯,而且離六鎮有相當距離,運輸起來非常不便,路上就能把糧食耗費掉一大半,這樣非常不划算,請朝廷體察一下本地的困難。
這封奏摺可以稱得上是有理有據,但朝廷收到後,根本不聽,直接給了他一道批覆,核心內容就八個字:
國防需要,趕快送到。
這個例子說明了兩點:第一,朝廷原來是可以讓別的地方在即使自己都吃不飽的情況下,也要先緊著六鎮吃飽的;第二,六鎮光憑自己產的糧食,可能是吃不飽的。
但隨著大魏遷都洛陽,這第一點很快就變了:因為國都南遷,防範柔然的必要性大大降低,畢竟就算柔然抖起來了,變得再怎麼兇猛,也不大可能從草原一路南下幾千裡跑到天下之中的洛陽去燒殺搶掠。
既然柔然人的威脅對於遷都後的大魏朝廷變得不再那麼迫在眉睫了,那防衛北境的六鎮邊軍們也就迅速從國門衛士淪為了看大門的:很快,他們的上升渠道被收窄,軍餉待遇被降低,供應水平被調整。六鎮人吃不飽變成了六鎮人自己的事,朝廷不會再讓其他地方的人為六鎮人做出犧牲,而只會讓六鎮人繼續為朝廷做出犧牲。
顯然,六鎮人們也不願意毫無盼頭地為朝廷做著毫無休止的犧牲,更何況是獻了青春獻子孫這種。再說雖然你朝廷從平城遷到洛陽去了,但這不代表柔然人就不會南下了,人家每年照樣會來大魏的邊境造訪,該來還是來,六鎮人依然要為保家衛國而流血犧牲,但是這流血犧牲的補償卻大不如前了。誰也不傻,因此六鎮人心開始浮動,許多人都有了離開的念頭。
但是,北境也不可以沒有人守衛,於是,在朝廷的一系列制令下,絕大部分六鎮人們實際上開始被強制束縛在了這片苦寒而貧瘠的土地上:他們一輩子只能留在六鎮當兵,不可以出去求學、做官,而即使他們在六鎮的軍隊裡摸爬滾打了一輩子,就算混的好的,最後可能也只是個營長連長,這根本無法抵償他們為此所付出的血和汗。
更有甚者,六鎮甚至開始成為朝廷發配犯罪人員的流放地,既然沒人願意來,那朝廷就乾脆強迫犯了法的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