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新漢語拼音(第1/2 頁)
,登上皇位的我很慌啊!
《切韻》是隋代陸法言所著韻書。書成於隋文帝仁壽年間,共5卷,收115萬字。分193韻: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武德初年被定為官韻。
切韻是一套以漢字反切漢字讀音的方法,陸法言的《切韻》以金陵雅言為基礎系統的總結了一萬餘個漢字讀音,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語音體系,規範了官方的語言,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不同地方的交流。
但切韻有兩個很大的缺陷,第一是使用門檻比較高,使用切韻的前提是必須掌握相當數量的漢字,這對沒有文字基礎的人很不友好。第二是內容有些雜亂,《切韻》自成書之後就一直在補全修改之中,不同的增補版本甚至出現了韻母與聲母之間的衝突,作為聲韻基礎的漢字也是變來變去,大唐官方也只是確定了其發音的官方地位,並沒有給出標準版本。
還有一點是大唐的統治中心在長安和洛陽,通行的是洛陽官話,書面標準音是洛陽讀書音,以金陵雅言為基礎的韻聲在發音上與北方官話有很大的出入,不要說是洛陽長安這樣地方,即便是在金陵,會說雅言的貴族士族也不多,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看作是金陵上層精英和部分士族的自娛自樂。
李元喆看過朝廷頒佈的最新版《切韻》,結果是滿腦子漿糊,他自認為自己的文化水平還可以,但面對這種體系複雜的音韻系統也看的是雲裡霧裡,就不要說學院裡哪些沒有任何基礎的學生了,切韻對他們來說就和天書差不多。
他認為切韻只適合一種工具書使用,用來記錄中古漢語發音,不適合當作基礎的識字輔助。
當然,李元喆並不否認《切韻》的價值和作用,他只是需要一種降低文化學習門檻的工具而已。
這種工具就是漢語拼音。
他需要的漢語拼音自然不是後世普通話的拼音,畢竟唐代的官話和後世普通話有著很大的區別,一些穿越小說裡寫的直接套用後世漢語拼音的橋段絕對是找死的行為,發音不同,強行套用只能顯示某些人的無知。
李元喆不是語言學家,讓他搞出一套適合大唐的拼音系統太過為難,不過誰讓他是開了掛的呢?
雲燁在另一個時空的大唐搞教育多年,經驗豐富,臨高五百廢還有專門搞語言的人才,搞出一套適合大唐的漢語拼音並不是太難的事情。
李元喆在聊天群裡提出了求助資訊,立刻引起了雲燁和小武的興趣,紛紛表示要參與進來,他們同樣需要一種能大大降低識字門檻的發音工具。
他們和李元喆一起給文總提供了一批物資,僱傭五百廢中的專業人才幫他們打造一套屬於唐代的漢語拼音系統。
有三個身處唐朝的人負責提供唐朝官話的標準發音,加上幾個對語言有相當研究的穿越眾,僅用了五天的時間便完成了一套以拉丁字母和希臘字母為標註符號的表音系統。
這套大唐版漢語拼音以洛陽讀書音為基礎,將切韻中的139韻簡化為六十三韻,保留平、上、去、入的四聲發音規則,用後世的漢語拼音結合聲母與韻母的拼寫規則融入十八個希臘字母組合作為標註符號,並引入四聲符號,基本可以做到常用的兩千三百五十四個漢字讀音的標註拼寫。
漢語拼音的學習難度就不用多說了,和切韻那種複雜的系統相比更加適合零基礎的學生使用,應該能很好的幫助人識字。
雖然有了這套新的漢語拼音可以大副降低學習的門檻,李元喆三人都很高興,但他們清楚,這僅僅是一種應急的方法,畢竟是五天時間搞出來的東西,其中的漏洞免不了,也就能在初期的時候使用一下,真正想要搞出適合自己所在世界使用的拼音系統還要考本時空的人去摸索改進。
不過李元喆三人倒是很看的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