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鄉里夥計(第1/2 頁)
,登上皇位的我很慌啊!
“諸卿,大唐征戰多年。百姓困苦不堪,朕心不忍,如今草原上的大敵已除,是時候讓百姓休養生息了。而且只有今年是如此收稅,明年繼續恢復租庸調。”
李淵沉聲道。:“朝廷的日子難過一些不要緊,朕相信有各位愛卿在,沒有什麼困難是應付不了的。國事萬千,農事最重。百姓沒有好日子過,朝廷的日子也就不好過。朕這個太上皇當的也不安心。”
“今年的稅收就如此定了,你們也不用太過擔心朝廷錢糧匱乏的問題。如今朝廷已收回鹽鐵專營之權,所謂天下之利半在鹽鐵,皇帝得了天帝傳授秘術,今年的鹽鐵產量會大增,鹽鐵之稅可以彌補相當的農稅,國庫的錢糧不會有太多減少,應付開支不成問題。”
“修建大明宮的錢糧皇帝承擔一半,大明宮也不是今年就能修起來的,諸位愛卿就安心吧,把減賦的訊息傳遍大唐,讓大唐百姓共襄盛舉!”
提到鹽鐵之事,文武百官這才想起來朝廷有了新的稅源,鹽鐵專營權的暴利不用多講,肯定是個天文數字。
他們紛紛感慨,怪不得太上皇敢一口氣減掉全國2/3的賦稅,人家是真有底氣啊!
李元喆在提出今年只收丁賦的時候就考慮到了鹽鐵專賣帶來的大量賦稅足以彌補相當部分的農稅,否則他也不敢提出如此大膽的想法,他又不是聖人,對百姓好是沒錯,前提是不能毫無原則,朝廷沒錢什麼都幹不了,甚至還會影響到國家的正常運轉,孰輕孰重他還是拎得清的。
他用自己半吊子的財會水平做了個大致的預算,儘可能的往最壞的方向考慮,最後得到的結果是鹽稅、鐵稅、加上部分商業市稅和對西域的出口收入,朝廷的財務雖然填不滿前些年留下來的窟窿,但維持正常運轉還是沒問題的,他也是靠這一點來說服老頭子的。
李淵把話說到這種份上基本是一槌定音了,朝臣的沒有了再反對的理由,今年的稅收政策就這樣在表面上透過。
皇帝要整治他們,世家人和的老鼠當然不可能束手就擒,朝會散了以後,他們就開始了各種串聯,企圖尋找這次稅收中的漏洞或是趕緊想辦法來彌補自己的損失和國庫的一些虧空。
世家人和民部雞飛狗跳。百姓們聽到減賦的訊息是舉國歡騰。
大唐立國十年了,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減稅,這個時代的生產力低下,每一粒糧食和每一個銅錢對百姓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百姓有理由歡慶如此難得的舉措,口稱皇帝仁慈。
聖旨一經公佈,李淵父子和朝廷在民間評價立刻上升了好幾個檔次。就連街頭巷尾傳言的李元喆的一些小道訊息也開始漸漸的變少了。
只收丁賦是種應急的監察和反腐手段,租庸調目前還是符合大唐國情的主流稅制,李元喆也想採用更加先進更加完善的稅收制度,但他不能這麼做,說到底大唐還是太窮了,底子薄,貿然的改變太過危險,後世的經驗告訴他,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後世的偉人還說過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大唐的生產力和社會結構還未有改變,暫時保持原有的運作方式是必然的選擇。
減稅的聖旨頒佈之後,李淵立即抽調了御史臺、大理寺民部和百騎司的三百多人分散到關中各地充任丁賦巡查使,監督關中各地方的稅收工作,防止出現攤稅加稅和違規徵發勞役的事情。
李元喆很喜歡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我從來不怕從最壞最心存惡意的方面去推測中國人。
他相信魯迅先生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抱著對那個時代的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善意,並非刻意貶低國人。
李元喆也不會刻意去歪曲別人話,但他深信人性不分善惡,只看人的屁股坐在什麼位置上。
他太瞭解那些世家人和貪官們的嘴臉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