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拆分大唐皇家商行(第1/2 頁)
,登上皇位的我很慌啊!
細數這一年的時間所發生的事情,大唐說得上是風平浪靜。
經濟上,國庫的稅收進一步增加,天帝三年的國庫收入超過了六百八十萬貫,其中現金結餘一百五十餘萬貫,比上年增長了不少,主要是因為跑倭國的船隊一次性就給市舶司繳納了三十餘萬貫的稅款,西北和東北的兩個榷場也因為開放了鹽鐵貿易而增加了不少稅款,這還是在市舶司和榷場的稅收從大唐皇家商行手裡過了一道手,有三分一的稅款抵還了皇帝的借款的原因,否則國庫的收入會超過七百萬貫。
得益於紅薯的豐收,國庫結餘的糧食一下子就突破了一百萬擔的大關,對於這次糧食的儲備增加,朝廷上下既憂且喜,喜的是朝廷終於有能力從商人手中收回糧食的定價權了,結合鹽鐵茶酒的專賣制度,朝廷藉此擁有了調控民生物資價格的能力,可以讓百姓以很低的成本保證基礎的生活,可謂是大功一件。
但也是因為各地的糧倉裡囤積了大量的紅薯幹、紅薯澱粉和粉條之類的東西,朝廷也因為借了皇帝大量現金,不得不給大唐皇家商行各種特權來換取皇帝的支援,導致朝廷不得不依靠大唐皇家商行遍及大唐的營銷網路進行商品的銷售和採購,讓大唐皇家商行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成為了一個巨無霸,經過皇家商行分銷和採購國庫的物資只是一個方面,而皇家商行又是大唐鹽鐵、布匹、瓷器、玻璃製品、農具、皮毛、茶葉和酒水等商品的最大生產商,相當於朝廷又拱手把到手的商品定價權拱手交給了皇帝。
這樣一來,皇帝不僅掌握絕對的軍事力量,還掌握了大唐的經濟命脈,使得皇帝有了絕對的權利。
朝廷百官很清楚,皇帝平時只管大方向上的事情,不會插手具體的執行過程,但誰又能保證皇帝不會哪天腦袋一抽做出些出格的事情來?
大唐皇家商行儘管是皇帝的產業,可說到底還是一家商業機構,一個商業機構長期行使一些朝廷應有的權利,最後會引發什麼後果誰都不敢保證。
不得不說初唐時期的這些官員還是很有眼光的,又經過了倖存者的專業培訓,眼界一下子就開啟了,之前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認為反正這天下都是皇帝的,他願意怎麼安排就怎麼安排唄,別人也管不到。
可現在回頭看,皇帝的大唐皇家商行很可能成為大唐最大的不穩定因素,所以幾個頭鐵的以魏徵為代表的的一波官員便捅破了這層窗戶紙。
李元喆自然是清楚一個商業機構變成巨無霸之後的恐怖和隱患,他原本也打算將皇家商行的承擔的部分官府職能給剝離出來,但是朝廷各部實在是不給力,尤其是在經濟方面,在各部對國庫的百萬貫盈餘沾沾自喜的時候他們就註定不會再經濟方面有什麼大的作為。
朝廷結餘的錢糧足夠給大唐全大唐兩千多萬人發兩個月高工資的,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
朝廷的收支不是結餘的越多越好,特別是在大唐還處在國力爆發初期的時候,收支平衡才是最佳的狀態,朝廷結餘下來的錢糧應該投入到建設中去,用各種方式去增加就業、擴大生產、完善基礎建設,讓這些錢糧流動起來可比讓它們躺在倉庫裡有用的多。
朝廷百官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李元喆也不指望他們能明白,所以決定讓皇家商行繼續不合理的運作一段時間的,直到新生代的官員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之後再它剝離屬於行政機構的那部分職能。
儘管沒有同意魏徵等人立刻讓皇家商行交出多餘職能的要求,李元喆還是給了朝廷百官一個臺階下。
李元喆將大唐皇家商行拆分成了包括大唐商行、大唐第一道路建設集團、大唐皇家工業集團、大唐傳媒、大唐外貿、未來城兵器集團、大唐農牧集團、大唐皇家物業、大唐交通集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