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第1/3 頁)
官辦學堂開設之後,進而派遣幼童出洋學習。倡之者為容閎,傅蘭雅亦宣傳頗力。容閎認為復興中國的根本途徑在教育,以西洋文化改進中國文化,他之樂於為曾國藩採辦機器,意在相機實現此一理想。一八六八年以來,屢與江蘇巡擾丁日昌談及,具體方案為先試派十二至十四歲的幼童一百二十人,分四批出洋,以十五年為期,派漢人教習同往。中美續增條約載明互相優待學生,容閎主張將幼童送往美國。一八七〇年,丁日昌商之於曾國藩,由曾正式上奏,並與李鴻章聯名致書總署。美使從旁慫恿,英使亦謂可先赴美國,將來再派往英國。容閎在上海設一出洋局,招學生三十名,大多為來自香港的廣東幼童。一八七二年,陳蘭彬、容閎被派為正副委員,經理留學事宜,設辦事處於康乃狄克州的哈特福德(hartford)。是後三年,第二至第四批學生陸續前往。及吳嘉善任遊學委員,不滿學生的言行,斥其 &ot;適異忘本,目無師長,難期成材,即成亦不能為中國用&ot;,力主撤回。李鴻章、容閎爭之無效,一八八一年竟從所請。其中有的已大學畢業,有的尚在大學、中學肄業,回國後,多任職海關、海軍、路礦與其他洋務機關,最知名的有詹天佑、唐紹儀、梁敦彥。
六、西學的積極介紹
明清之際,為西學輸入的第一期。第二期肇始於鹹、同年間。五口通商,傳教工作展開,新教士尤稱活躍,創辦報刊為其一。自一八五三年起,二十餘年間,重要期刊有在香港出版的《遐邇貫珍》(chese serial),寧波的《中外新報》(chese and foreign gazette),上海的《六合叢談》(shanghai serial)、《中外雜誌》(shanghai iscellany)、《教會新報》(church news),北京的《中西見聞錄》。《教會新報》後改為《萬國公報》(review of the tis或the globe agaze),並增出《益智新錄》(a iscellany of eful knowled),專言科學。《中西見聞錄》易名《格致彙編》(chese scientific agaze)。中文日報,有香港的《中外新報》、《華字日報》,上海的《上海新報》,及日後成為中國第一大報的《申報》。報刊的宗旨,大都為通中外之情,述西學概況。不論果否是真正為中國人的利益,但對於促進中國人的西方瞭解,及啟發中國人的學術觀念,自有其作用,進一步為西方專著的介紹。
英美新教士在近代譯書事業上的地位,頗似明季的耶酥會士,重開風氣的為英人偉烈亞力,所成最多的為傅蘭雅。中國則以李善蘭、徐壽、華蘅芳等的貢獻為大。偉烈亞力長於天算之學,設墨海書館於上海(一八四七),致力於譯書印書。一八五三至一八五九年與李善蘭合譯《幾何原本》的後部及《談天》(herschel, outle of astronoy,一八五九)。李又與艾約瑟合譯《重學》(whewell, 插nics,一八五八)。姜別利(willia gable)主持的上海美華書館(一八六〇)以出版為主。狄考文(calv w ateer)主持的登州文會館,傅蘭雅主持的上海格致書院(一八七四),林樂知主持的上海中西書院(一八八二),均兼事編譯科學圖書。合信、嘉約翰介紹的以關於生物、生理、醫學為主,慕維廉等介紹的以關於人文社會為要。一八七七年,在華新教傳教士舉行大會,以教會學校增多,決設益智書會(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ittee),擴大纂撰各種教科書工作,以供高等小學及中學之需,由丁韙良、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n)、狄考文、林樂知、傅蘭雅、利啟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