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第1/2 頁)
唐胥鐵路完成後,一八八一年英使要求中國如辦鐵路,須借英款。不久法、美、德亦各有所請。一八八五年中法天津條約,許法國以辦理鐵路的優先權。唐山至津、沽的工程師既為金達,一切採行英制,英國實已佔先。李鴻章於通車後,立請再自天津接修至通州,名曰津通鐵路,向英國進行借款。為使慈禧、光緒得以親睹,先已於京師修了一條長約二英里的小鐵路,可謂煞費苦心。然仍不能杜反對者之口,引起了一八八九年一月一場軒然巨波。初反對的為幾位御史,最大的理由為鐵路有害於國,有害於民,其利僅在洋人。鐵路一成,險要盡失,通州密邇京師,又萬不可修築。正在此時,宮門被火,認為是天意示懲,不以鐵路為然。政府中有地位的尚書翁同龢、孫家鼐、軍機大臣孫毓汶等數十人,同聲請求停造。有的系由於政治上對李不滿,如翁同龢、孫毓汶,有的是怕經濟利益受到損害。通州為運河終點,如運河為鐵路取代,一向倚靠漕運為生及借漕倉舞弊的,失其憑藉,所以反對者之中亦有倉場侍郎。把持天津至通州舟車之徒,及沿途以偷米吃漕為事的痞棍,更是極力滋鬧,反對者愈加有詞,詆李不恤民情,勢將引起意外。李十分憤慨,致書醇親王,謂:&ot;辦天下事,貴實心,尤貴虛心,非真知灼見,不能辦事,亦不能論事。貴耳賤目,最是誤事。……所願當路諸大君子,務引君父以洞悉天下中外實情,勿徒務虛名而忘實際,狃常見而忽遠圖。&ot;詔命海軍衙門及軍機大臣會商,並命沿海重要當局籌議。海軍衙門、軍機處及劉銘傳支援原議,兩廣總督張之洞別有新的方案。
張的方案為緩造津通鐵路,改築自蘆溝橋至漢口鐵路,以貫通南北腹地,使土貨可出、機械可入,不僅利商利工,鄉間農產與製作,亦得以遠行,又可利農。 &ot;內開未盡之地寶,外收已虧之利權。是鐵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見,而國之利因之。利國之大端,則徵兵轉餉是矣。&ot;利國與利民實相表裡,張之立論重點在民生經濟,同時亦及於國防,仍為富強兼顧。李一樣注意二者,惟規劃不及張之宏遠,認為須就力之所及,出之以漸。張反對借款購鐵,主自行積款制鐵。李並非根本不贊成張之建議,只說張的辦法過於迂闊,仍主購用外洋鐵軌,分南北兩段試辦。經費分商股、官款、洋債。朝廷大體採李的主張,一八八九年,調張為湖廣總督,命與李會同海軍衙門籌辦。但張的制鐵計劃非短期可成,李於此一鐵路又乏熱忱,仍謀修造東北鐵路津通線作罷,蘆漢線亦因之擱置。
近年日本對朝鮮窺伺愈急。俄國復有筑西伯利亞鐵路之議。中國對東北邊防益為重視。一八九〇年,李鴻章等議朝鮮事宜,其一即興辦鐵路。路線為自唐山東出山海關,至於瀋陽,以達吉林。一八九一年,派李鴻章為關東鐵路督辦。是年,俄國正式宣佈修築西伯利亞鐵路,法國要求承辦關東鐵路,期與聯接。總署允將橋樑及車輛所需鐵料歸法商供給。所需之款初與奧國商洽為成,為顧慮俄國作梗,亦不便向英國借貸,不得已而緩修蘆漢鐵路。將每年原撥之二百萬兩,改用於關東鐵路,以金達為工程師。俄國終不願中國建築此路,又恐英國的勢力侵入東北,仍多方為難。一八九二年自唐山修抵山海關,翌年東至關外中後所(綏中),以中日戰起,所有鐵路一律停辦。無論如何,天津至山海關附近總算通車,為一八九四年前中國最長的一條鐵路,約二百英里,然已得之不易。
五、煉鐵及紡織工業
機器局、造船廠所需的煤鐵,俱來自外洋。一八七二年李鴻章已謂&ot;船炮機器之用,非鐵不成,閩、滬各廠,日需外洋煤、鐵極夥,中土所產,過不合用,…… 無怪洋鐵銷售日盛&ot;。開平煤礦解決了燃料問題,但不曾解決材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