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第1/2 頁)
不但如此,他更於行動之外,隆重推出備載他所領導的禮教鬥爭偉大勝利及其理論貢獻的&ldo;不朽文獻&rdo;。這部文集,三編三定,歷時四年。最早,由禮部尚書總其事,於嘉靖四年十二月編成《大禮集議》六卷,過了一年,再命修訂並更名《大禮全書》,嘉靖六年八月《大禮全書》呈進,嘉靖閱後以為&ldo;未盡其義&rdo;,需要&ldo;通查詳定&rdo;,且親自另擬《明倫大典》之名,發回重編,又經過近一年,嘉靖七年六月,《明倫大典》告竣,事情終於塵埃落定。
《明倫大典》修成,嘉靖親自作序,把它&ldo;刊佈天下&rdo;,甚至&ldo;頒行中外&rdo;。那意思,不僅印成書在國內發行,似乎還作為賜品賞與外夷,好讓他的光輝思想成為全世界的行動指南。
帝王喜歡別人臣服和頂禮膜拜,是普遍天性。不過像嘉靖這樣陶醉於在思想和意識形態方面扮演偉人,在古代卻十分罕見。王莽有這傾向,但事情搞砸了,沒有成為偉人,反令世人以小丑視之。除王莽外,好像再沒有第二個例子。不論多麼自以為是的君主,他們喜歡別人歌頌自己的,都是多麼有雄才大略,多麼勤政愛民,多麼治國有方,是很實際的政治上的業績,對於充當精神偶像好像沒有太大興趣。
嘉靖:萬歲,陛下 嘉靖:萬歲,陛下(18)
嘉靖卻真正把皇帝當出了個性,當出了特色。翻一翻《世宗實錄》,前半部分充斥著繁文縟節的敘述,今天主持這個儀式,明天討論那個禮數。罔論巨細,津津樂道,不厭其煩。
嘉靖以九五之尊,對探究儒家經典理論表現出濃厚的專業的興趣,是完全超出實際需要的,令人疑心關於此事他是否陷於某種程度的自我強迫症。我們試圖認知此事,而有如下解讀。
歸根到底,時勢使然。到明代,儒學和儒教真正形成一種泰山壓頂之勢,它的整套思想和禮儀制度確實成為籠罩一切的權威。過去,一般以為漢武帝用董仲舒&ldo;罷黜百家,獨尊儒術&rdo;之言後,儒家即居於帝權時代中國思想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但事實與此相差很遠。漢代儒學盛極一時,漢以後,三國、兩晉、南北朝以降,而迄隋、唐、五代,這漫長的時間裡儒教和經學不僅談不上獨尊,不少時候還處在釋、道之下。這情形,錢穆先生在《朱子學提綱》的《三國兩晉至唐五代的儒學流變》一節中,講述非常清楚。例如他告訴我們,在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唐朝,儒家地位其實是很可憐的:
下至唐代,雖仍是儒釋道三足並峙,而實際上,佛教已成一枝獨秀。……在唐代人觀念中,從事政治,實遠不如漢儒所想之崇高而偉大。漢儒一心所尊,曰周公,曰孔子,六經遠有崇高之地位。唐代人心之所尊向,非釋迦,則禪宗諸祖師。周公孔子,轉退屬次一等,則經學又何從而獲盛。{43}
漢亡之後,越七八百年,儒家、儒學、儒教才在宋代重拾升勢。宋是儒學振興的時代,大師輩出,理論和實踐都呈現出高蹈態勢,所以有人將宋代喻為&ldo;中國的文藝復興&rdo;。而這勢頭,卻旋因蒙古人的入主而受阻。和後來的滿清政權不同,蒙元政權不屑於採納中國正統文化,他們索性連科舉亦予停辦。不過,蒙古人的行狀也許正好發生一種激勵作用。在將他們逐還北漠之後,勝利者朱元璋頗以民族英雄和中華傳統復興者自居(這種情緒甚至令他在為首都選址時也首先考慮汴梁,唯因其地勢無險可守才悻然放棄)。於是,宋儒開創奠基於前,明人踵繼於後,儒家倫理真正推而廣之,遍及和深入到社會生活和思想學術的方方面面,自此權威牢不可破,其餘一概成為異端。
明代士風,是歷史上儒化最充分和最徹底者(清代士大夫繼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