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第1/2 頁)
然而李白傲岸著,也鬱悶著。
於是他醉了‐‐既然不乘意,何妨一醉?
有人來了。名滿一時的歌者李龜年,微鎖雙眉。
沉香亭畔賞牡丹,名花在前,又有美人相伴,然而還少點什麼。音樂修養極高的唐玄宗立即想到,此時應有歌舞助興。然而,玄宗聽膩了舊辭,喝止了李龜年的歌聲。他想到了李白。
&ldo;喂,醒醒啊……&rdo;李龜年輕輕地推了一下李白。
李白睜不開惺忪的睡眼,只說了一句&ldo;我醉欲眠卿且去&rdo;,轉過身去,又沉入夢中。
唉,真是個詩痴啊……李龜年這樣想著,無奈又推了推他‐‐看來是沒用的了。李龜年搖搖頭,只好讓人將他抬進宮去。
一串串細雨般的清涼灑在臉上,化開了醉鄉中的煙雲,把不知游到何處的李白帶回了人間。
不,還不夠,這一點點酒又怎能盡興?陛下啊,請你不要吝嗇大唐最甘醇的美酒,因為我李白是&ldo;斗酒詩百篇&rdo;……
玄宗疑惑著,擔心著,但仍然命人賜酒。
李白沒有食言。他連飲數杯,飄飄欲仙,迷醉中,抓起筆來,洋洋灑灑地在紙上抒寫著他的詩意,三首《清平調》就這樣一揮而就。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主帶笑看……
玄宗誦讀著,咀嚼著,回味著,似乎也要醉了,是迷醉,迷醉在李白的詩中。貴妃也手執花枝,含笑聆聽著‐‐&ldo;好!&rdo;一聲喝彩,於是眾聲附和……
而李白依舊微閉的雙目卻向天上看著:不,我不是御用文人,這不該由我來做……
他不明白,不願意明白,為什麼一定要他屈從於權貴?一定要他屈從於這俗世的安排?
終於,李白受到了讒毀。是啊,像李白這樣自比接輿&ldo;鳳歌笑孔丘&rdo;的狂人,又怎能不受到讒毀呢?
&ldo;君王雖愛娥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rdo;李白大概想起了屈原的&ldo;眾女嫉餘之娥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rdo;,總之,&ldo;娥眉曾有人妒&rdo;,既如此,又何必久留?
從來不想約束自己成為規範的仕者的李白,雖然達成了他&ldo;終南捷徑&rdo;的夢想,但那畢竟是個夢想。夢總會有醒來的時候,夢醒的失落猶如晚春最後一縷殘紅。李白夢醒得太快,僅僅三個年頭,時間加一起不過一年多,他便離開了這座當時舉世聞名的都城。
他是主動要求離開的,玄宗沒有挽留。
也許,和來時唱著相似的歌,和來時一樣的仰天長笑,和來時一樣的昂首挺胸,如今李白又唱著那首熟悉的歌,大笑著,昂著頭踏出了長安的大門。
高歌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ldo;世俗&rdo;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摯友】
一路向東,來到了與西京長安相應的東都洛陽。就是在這裡,李白遇到了小他十二歲的杜甫。後人把這次相遇比喻為唐代詩壇兩顆巨星的碰撞,然而事實上或許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火花的產生,只是很普通的相遇罷了。也許是在某次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的聚會中,也許就是在某個酒肆中。然而,相遇之時形式上的簡單,並不意味著意義上的尋常。
也許,這就叫一見如故。飄逸的李白以他獨特的魅力,使杜甫為之欽佩。正如《唐之韻》裡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