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第1/2 頁)
不過,儘管李白並沒有到過夜郎,但是今天的貴州那裡仍然有著不少李白的&ldo;遺蹟&rdo;。不必嘲笑當地人們的這種看起來有些幼稚的紀念方法,其中飽含著多少對這位大詩人深切的熱愛啊……
是啊,李白這樣一位大詩人,難道不值得熱愛嗎?
【結語】
李白已經遠離塵世很久了,然而李白卻又是不朽的。他的詩歌經過千年的洗禮,非但沒有褪色,反而愈發奪目。
其實李白是有&ldo;偏科&rdo;傾向的。他最擅長古體詩和絕句,因為古體詩不受格律限制。在五古七古上,李白是唐代乃至於整個詩歌歷史上都難以超越的一座高峰;而七絕,與王昌齡一道&ldo;最擅場&rdo;,並稱為&ldo;神品&rdo;。
李白一生喜歡自由,自然寫詩也要自由。如果套用阮籍的一句話而稍作修改的話,那就是&ldo;格律豈為我設邪?&rdo;
的確,李白的律詩相對於他的古體詩來說比較少,五律還好說,《唐詩別裁集》上評為&ldo;穠麗&rdo;,又有人評價道&ldo;格調極高,其變化若神龍之不可羈&rdo;,他的五律是不能以普通的格律繩墨的。忠於格律又超于格律,只有李白的詩敢這樣來寫,也只有李白的律詩才會讓你放下與之在格律上斤斤計較的念頭,而專心於詩歌本身。
至於七律,情況便有些糟糕了。李白寫的七律總共十來首,佳作不多。但如果放到七律發展的歷史來看,十來首在當時已算是多產。雖說李白七律佳作不多,但有一首《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很難得的一首詩: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關於這首詩,還有一段佳話。仔細讀這首詩,想想看,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如果把這裡的鳳凰臺改成黃鶴樓,那麼就會發現,這首詩和崔顥的《黃鶴樓》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錯,這段佳話就是和崔顥有關。
那一年,李白曾到黃鶴樓一遊。站在樓上,眺望外面的景色‐‐&ldo;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rdo;見此佳景,李白詩興大發,於是揮毫提詩。然而筆在半空中停下了,李白望著牆上已有的一首詩出神。那正是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由衷佩服崔顥的這首詩,硬生生將自己的詩吞了回去,最終,只留下這句話:&ldo;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rdo;
我們佩服崔顥,因為他寫得出讓李白為之停筆的絕唱;我們佩服李白,因為&ldo;不可一世&rdo;的李白會低下頭服輸。然而這卻又是一件憾事,因為雖然李白自認為不好,但也必有一代詩仙之特色,這首未寫的作品又引發多少好奇之心!
相信李白自己也為此而遺憾,卻也有些不甘心。於是,後來在鳳凰臺這裡,他寫下了這首七律,打算與崔顥一比高下,終於博得&ldo;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rdo;的讚揚。雖然是傳說,但傳說中的詩人這般爭勝的心態,有一分天真的可愛,倒的確是李白性情的寫真。
李白一生生活在夢裡,他的世界沒有受到俗世的侵擾,偶爾他也會去幹謁,但那是唐朝文士最平常的活動了。同時,由於李白有著可貴的&ldo;布衣情節&rdo;,因此他一旦把這種嘯傲山水的氣概拿出來,他的幹謁便少了搖尾乞憐相,而文士骨子裡的清高又使他的幹謁有著獨特的平交君王卿相的意態。
這才是李白,也只有唐代才能容得下李白。李白憑著他的真性情,在中華大地的詩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