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第1/2 頁)
李隆基當然不會讓機會從手邊溜走,但他自己的力量也並不足以支援他完成整個事件,這時他想起一個人‐‐此人並非他的父親,而是他的姑母太平公主。
可以說,李隆基看人相當準確,太平公主多少也算個&ldo;唯恐天下不亂&rdo;的人,找她算是找對人了。眾所周知,太平公主是唐朝一位很了不起的公主,很能幹,大有其母之風。現在電視上也總提到她,不過相對而言,《大明宮詞》裡的太平過於善良且正義了,倒是那個《神探狄仁傑》裡,密謀害死親母武則天、事不成則殺人滅口的太平才真正有歷史上真公主的味道。不過這與我們要說的事情關係不大,不談也罷。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及其黨羽包括太平公主的兒子衛尉卿薛崇、西京苑總監鍾紹京、尚衣奉御王崇曄、前任朝邑尉劉幽求、利仁府折衝麻嗣宗等人,策劃先發制人,剷除韋氏集團。此外還有萬騎果毅葛福順(注意,果毅是部隊中的官名,別當作人名,我就見過有人斷句錯把果毅和葛福順分開了,估計就是當人名來處理)、陳玄禮和李仙鳧,也都被李隆基拉攏了過來。於是一場&ldo;陰謀&rdo;正在進行中……
李隆基沒有將此事告知自己的父親相王李旦,無疑十分正確。曾有人勸他通告一聲,李隆基則說:&ldo;我們這些人是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才幹這種事的,事成之後福分歸於相王,萬一事情失敗了有我們為宗廟犧牲也就是了,不必因此而連累相王。如果告訴了他,他同意這樣做,就等於讓他也參預這種極為危險的事;若是他不同意這樣做,那就只會壞了大事。&rdo;一方面是不想讓父親參加這種危險的事,但恐怕主要的還不在此,而在於最後這句話&ldo;不從,將敗大計&rdo;。
李旦的性格是比較懦弱的,當他親眼看到三個同母哥哥都被母親一手害死或趕走,自己又被囚禁了若干年,那麼想讓他有怎麼樣的血性,怕是很難。知子莫若父,同樣的,知父莫若子,李隆基對於自己父親的性格也勢必十分了解,怕事的父親多半會阻止自己這麼做,如果真的停止,那麼一切努力將付之東流,如果自己再堅持這麼做,也許李旦會……有一件事可做參考,就是李世民勸李淵起兵時,李淵曾說要&ldo;執汝以告縣官&rdo;,意思就是說,你再這麼做的話我就把你交給朝廷。當然了,李淵有沒有真說這句話也是一回事,不過,這種語氣也只是警告,因為李淵是覺得李世民做得太張揚了,警告他要隱蔽一些,未必就真捨得把兒子交上去。不過,如果事情真逼到那種地步,我們也不懷疑李高祖是有這樣狠心的。而對於李旦來說,他固然沒有發動政變的血性,但未必沒有那樣的狠心。皇室成員的善惡不能以平常人的標準來判斷,因為他們往往身處於比一般人更加險惡的境地,為了自身生存,親情很多時候可以置之不顧,也許平日一個極善良的人,到關鍵時刻會為了自己不顧親人。如果李隆基政變失敗,極有可能牽連到李旦,而李隆基早就做好這個準備了‐‐行大事者必得做好不成功的準備才行,否則到時只有傻哭的份‐‐李隆基知道失敗後自己肯定會被殺,而不將此事告知父親也算是給父親留了一條後路,畢竟他是不知情的,到時只要甩開父子之情,大罵一頓李隆基,或許韋後還會手下留情。
那麼,如果真的不成功,李旦的表現會如何呢?不知道,只能猜。我覺得他為了自保,說不定真的會聲色俱厲地大罵李隆基一頓然後義無反顧地劃清界限,最後誠惶誠恐地向韋後討饒,這算是極端做法了;又或許也就是哀嘆著垂淚,然後不知所措地被抓,最後稀里糊塗地被殺,這種平庸的做法也很有可能;最不可能的,就是拍案而起怒斥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