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第1/2 頁)
從這個通電看,他沒有把事情的真相全講出來,對蔣他還是留有餘地的。他還是以大局為重,從團結抗日這個大前提下來講話的。這也不過是向國人告別,略抒衷腸而已。
在通電發出的第二天,即3月12日,他便前往上海,痛下決心,力戒毒癮,為此耽擱月餘。4月中旬,當風和日麗的春天到來的時候,他便由於鳳至和趙四小姐等人陪同,登上了義大利一艘名為&ldo;康特羅索&rdo;號的郵輪,出國了,為尋求救國之路,他先後漫遊了義大利、瑞士、德國、法國、英國、瑞典等國。他也很想到蘇聯看看,卻未能入境,想必是蘇聯人對於早先的中東路事件還有些耿耿於懷吧。
張學良原本還要在國外再多考察幾十國家,因為&ldo;福建事變&rdo;發生了,早先被派往福建去打紅軍的十九路軍不願再打內戰,通電反蔣,並在福州建立了人民革命政府;而透過與馬占山、李杜(適逢兩將軍亦在國外)的會見,得知東北抗日情況,更激發了他的愛國思鄉之情,乃決定提前歸國。於鳳至因要照顧和安頓子女在英國求學,所以沒有回來,張學良與趙四小姐和其他隨行人員則於1934年1月8日回到上海。
在國外考察了一個時期,張學良也還是有收穫的。這時他對一些問題的看法雖然並不都是正確的,甚至還受了不少法西斯主義的影響,但抵禦外侮、收復失地、披甲還鄉的雄心未滅,他還是很想大幹一場的。但打內戰他不幹,&ldo;良由國外歸來,擬為將來抗日作預伏之工作。&rdo;&ldo;歸國當時之志願:(1)本想為一超脫軍人,不再統率東北軍,為私情所累和他們保持超然關係,以備將來抗日也。(2)不希望參與任何國內戰爭。但其結果,事與願違。&rdo;1
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鑑於前車,鑑於先前的種種歷史經驗教訓,張學良覺得他晚出臺甚至不出臺,可能更好一些。所以他不急於走馬上任,還想等等看。可這次蔣介石卻不等了,因自1933年10月起,他就集中兵力開始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了,加之,在國民黨軍隊內部也軍心不穩,甚至還有兵變發生,所以這才又對張學良發生了興趣。他一回國,就被蔣介石找了去,又是接見,又是宴請,又是晉升(張學良的一級上將軍銜即授於此時),並任張學良為鄂豫皖三省&ldo;剿匪&rdo;副總司令(總司令由蔣兼任),代行總司令職務。真乃高官厚祿,受寵之至。當時東北軍中不少有識之士對此都不贊成,認為張學良應當帶領大家抗日,不應再捲入內戰的泥坑。但由於那時東北軍已遠離東北,已經不是獨立的軍事集團,是隸屬於國民黨軍隊系列的,不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都要依賴蔣介石,他怎好拒任呢,所以他接受了這一任命,並去武昌就職了。曾幾何時,蔣介石對張學良還是那樣的無情,逼其下野,令其出國,那時恨不得一巴掌把他打進東洋大海,避之唯恐不及;可是才不過一年多光景,又對張學良稱兄道弟,笑臉相迎了,蔣介石的這種縱橫捭闔之策,隨機應變之術,不能不令人驚嘆。很明顯,如果你認為蔣氏真的是對少帥發生了特別的好感,那就不對了,他實際是利用他,要他為他發動的&ldo;剿共&rdo;戰爭效勞。先是讓其出兵江西、福建,繼而又命令他的東北軍與其他中央軍相配合,進攻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軍。
對於這個新的使命,張學良沒有多大興趣,但也沒有拒絕。是的,若說這時他對共產黨和紅軍已經有了正確的認識,那當然也是不切實際的;但若說他願意&ldo;剿共&rdo;,十分賣力,那也不是實情。因為當時日寇正向華北步步進逼,可國民黨政府卻軟弱無力。未過多久,何應欽與梅津還簽訂了屈辱的《何梅協定》。那時凡有點愛國之心的中國人,誰不對此氣憤萬分呢!著名作家鬱達夫在杭州寫的過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