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第1/3 頁)
也許有人會講,不管怎麼說,何畢竟是親日派、討伐派,是反對西安事變的,也是反共的。是的,筆者也並不否認這一點,更不是要為你開脫,而是從實際出發,希望薄重事實,尊重歷史,以利於西安事變歷史的研究。至於贊同&ldo;取而代之&rdo;說,甚至寫進公開發表的文章中,是可以商榷,可以探討的,筆者把這些看法擺出來,無非是想向讀者提供一些有關西安事變學術研究的資訊,以期引起讀者對歷史問題的興趣而已。
至於與討伐派的主張相對立的國民黨統治集團的另一個派別中的代表人物宋美齡、孔祥熙、宋子文等人在西安事變期間的活動,前面已經約略提到,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是不管其動機如何(這與張、楊二將軍光明磊落的情懷顯然是不相同的),他們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這一點,還是有積極意義的,這也就是說,由於他們的抵制,在一定程度上對討伐派起了抑制作用,緩和了南京與西安的矛盾,促進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尤其是宋美齡,更為積極、堅定,如當南京16日下達討伐令後,她曾斷然表示:&ldo;如打時,即飛往西安,同介石同死。&rdo;她還奔走呼號,對求戰心切的南京軍校學生講演,要求軍校學生&ldo;於未明事實真相前,切勿遽加斷定&rdo;,要他們&ldo;遇事鎮定,勿尚感情&rdo;,強調&ldo;談判之途徑,自當勿令壅塞&rdo;。後又親往西安進行談判,竭力勸蔣讓步,終於使蔣態度有了轉變,使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步伐加快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雖然是多種社會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特別是張、楊二將軍的主導作用,中國共產黨的有力的調停,周恩來等同志艱苦卓絕的工作,強大的群眾輿論的影響等,但宋美齡、孔祥熙、宋子文等人在南京和西安等地的積極活動,對事變的和平解決的促進作用,也是應當肯定的。
西安事變爆發後,張學良、楊虎城曾分別致電或派出專人與各地實力派聯絡,尋求支援。當時各地方軍閥因為懼怕如果蔣介石不倒臺會進行報復的,所以多數持觀望態度,不敢明確表示支援張、楊。但也有支援正義、態度較為明朗,&ldo;雖救人自溺,在所不惜&rdo;而明確表示支援的,這便是兩廣。
程思遠先生說:
十三日,孔祥熙以行政院副院長的名義,以&ldo;元電&rdo;詢李、白對西安事變的態度。李、白即以&ldo;寒電&rdo;復孔祥熙雲:&ldo;漢卿痛心鄉邦,激於義憤,發為行動,情有可原,盼審時度勢,遵循政治途徑解決,並團結全國力量,一致抗日。&rdo;
當時李濟深在梧州,特電國民黨中央,主張號召全國一致對外。後聞南京親日派策動任命何應飲為&ldo;討逆軍總司令&rdo;,李又進一步表示反對討伐張、楊。……
一九三七年初,蔣介石將楊虎城、於學忠撤職留任,又扣留張學良,並調大軍進逼陝西,顯有以武力解決張、楊所部的企圖。一月五日,張、楊兩部將領聯名電責蔣介石,表示堅決抵抗,於是局勢又復緊張。一月十二日,東北軍與中央軍在渭南北岸發生衝突,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李宗仁又獲悉蔣介石的中央軍有可能在一月十五、十六日向陝南發動總攻之勢。訊息傳來,深為憂慮,於是急與四川軍閥劉湘聯絡……一月十五日,由劉湘領銜(原作者註:《民國大事舊志》只提&ldo;一九三七年一月十五日李宗仁、白崇禧通電,請入陝中央部隊停止前進,盼蔣委員長領導抗戰&rdo;,而未提到劉湘領銜之事),李、白聯名,通電全國,表示對陝不能用兵,應和平解決。10
四川是西安的近鄰,川康綏靖主任兼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是當時四川最有勢力的實權派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