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第1/2 頁)
演變,戰國時期戰車的種類、編制、裝備、戰術等方面已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然而,由於先前實物資料的缺乏,人們對於這一時期車戰問題的研究只好徘
徊在故紙堆中,並有史學家推斷:&ldo;戰車自秦代已退出歷史舞臺,被騎兵所
替代。&rdo;秦俑二號坑大型車陣的發現,首次向我們展示了古代戰車編制、裝
備、戰術方面豐富的實物資料。它使古代車戰史的研究者和史學家,不得不
重新校正自己的觀點和理論依據。戰車龐大的陣容同樣告訴了人們,秦代的
戰車特別是像坑中這一型別的輕車,並沒有因戰爭的發展和戰術的變化而衰
退,相反這種輕型戰車呈現出穩定發展的趨勢,並漸已發展為一個獨立的兵
種。它和騎兵、弩兵等精銳兵種處在同樣的重要位置,在戰場上發揮著其它
兵種無法替代的作用,並在戰爭的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壯烈的干戈撞擊、人
仰馬翻的活劇。
隨著歷史的演進、社會經濟形態的變革和戰爭規模的擴大與空前的慘
烈,戰車本身也一次次受到時局的衝擊,以至最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和
地位。這種因衝擊而引起的大變革,主要歸於兩次大的戰爭:第一次是公元
前707 年,在周、鄭濡葛之戰中,鄭國子元為&ldo;魚麗之陣&rdo;。其法是&ldo;先編
後伍,伍承彌縫&rdo;。即把步卒配置在戰車的兩側和後方,使車、步協同,發
揮各自作用,從而改變了過去那種戰車同步卒一線配置的傳統隊形。這可以
說是中國車戰歷史上發生的第一次大的變革。隨後的戰爭實踐經驗,使戰爭
指揮者越來越體會到&ldo;卒乘輯睦&rdo;關係的重要作用。幾百年後的公元前541
年,晉國魏舒在對狄人的作戰中&ldo;毀車以為行&rdo;,乾脆把車兵的行軍隊形改
成步兵的戰鬥隊形,這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一次步兵對車兵的革命。
正當龐大勇猛的步兵部隊成為戰場主力,而古老笨拙的戰車甲士被轟下
戰爭舞臺的時候,一支曾與步兵配合過作戰的車兵卻又從中誕生了,這就是
在脫離步兵之後也能夠單獨作戰的戰車部隊,也就是在戰國後期出現的輕車
兵。它一改過去那種車對車的衝刺戰法,在多兵種的協同作戰中,巧妙而藝
術地表現出了自己的制敵特點。這個特點首先表現在馳敵致師的戰術之中。
當戰爭的雙方在戰場上列陣之後,先以勇力之士到陣前挑戰,接下來才是雙
方軍隊的大決戰。春秋戰國期間,當雙方列陣之後,便捷輕銳的輕車則擔任
了衝擊敵陣的這一角色。《吳子?應變)談到的&ldo;谷戰之法&rdo;就是在兩邊高
山、中為狹地,突然遇到敵人的情況下,隱蔽的車輛在山中迅猛衝出攻入敵
陣,使敵軍造成混亂和潰敗。
當軍事力量雙方在戰場上列陣時,先要派出輕車在軍隊的兩翼擔任警
戒,隨之按陣法排列隊伍,這也就是孫子所講的&ldo;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rdo;。
據後來考古學家兼軍事研究家王學理推斷,孫子所說的&ldo;輕車先出居其側&rdo;,
實際是後來被稱為&ldo;角&rdo;的隊形正處在形成過程中。一旦隊伍佈置妥當,輕
車便向敵陣兩側很快斜張,因而也就形成了夾擊的態勢。也正因為如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