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第1/2 頁)
休耕了一年的呼倫貝爾地區的六萬畝農地,在郭進的計劃中,明年開春後將重新開始耕作,並趁著冬雪融化、土地濕潤鬆軟的機會,大力發動民屯,開墾到十萬畝土地,以每個成年勞動力人均五畝土地來分配的話,這將可以容納兩萬牧轉農從業人口。
糧食作物則以春小麥、大豆、高粱為主的一年一熟制,實行深耕細作,可以從附近引進有經驗的老農,又有充足的水源灌溉,畝產大約可在三百斤左右。
可能有人就要問了,為什麼人均只分配到五畝土地呢,為什麼不像某些小說中那樣,人均十畝起跳,五十畝、一百畝都屬正常。孰不知五畝農地有一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按深耕細作的要求來做,你相隔一尺走一步都要走上七萬多步。而一季完整耕作過程:犁耕、播種、施肥、除草、灌溉、收割、晾曬、儲藏、加工,有的工序還不只一次,只是這些工作就要花費你大量的時間,還得保證你在農忙的時節不生病,才不耽誤工夫。
除非是機械化時代,不然只有超人才能僅憑一己之力,耕作得了幾十、成百、上千畝田地。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像西歐懶人那般,在土地裡撒完種子後便不聞不問,只待成熟時節過來收割罷了。只是這樣的產量,每季你能收到五倍糧食,就該感謝老天風調雨順了。(這些都是按照現代田畝制度來算,也有的說一百畝是指長寬各一百步,這裡取前者)
當然這樣的好處也是有點,一是省時省力,不會辛苦;二是不用患得患失,好年景收個五、六倍的回報,遇上澇害旱災的,也能收個一、兩倍的糧食。牛畜、農具、勞動力都不是什麼問題,但要將牧牛訓練成耕牛,就需要專業的人員;還有將無耕作經驗的牧民教授成專業化的農民,也需要大量經驗豐富的農耕高手來指導。
縱觀整個蒙古高原,只有駐守陰山南北、河套平原的汪古部已經進化到了半耕半牧文明,只因汪古部收留了大量從西夏、金國邊境逃脫戰難到達汪古部,以耕作為生的漢人農民。至於金國、西夏為什麼沒出手對付這個佔據了兩國交界重要產糧區的汪古部,足見汪古部歷代族長的高明之處。
腳踏兩隻腳,左右逢源自是不必說,金國攻西夏則助西夏,西夏攻金國則助金國。再加上金國與西夏誰都沒有辦法完全擊敗對方,佔領河套平原,與其爭得個頭破血流、兩敗具傷,倒還不如讓堅守中立的汪古部,作為兩國的緩衝勢力長駐河套平原來得安心。
沒了河套平原的相互羈絆,西夏與金國倒是可以騰出手來,聯合攻宋,搶下更多的土地,再坐地分贓豈不是要更加合算。要尋求汪古部的幫助,一是交與金錢財物,這點蒙古部自己都缺。二是納與婚盟,也就是和親。由木華黎出面,赴汪古部交涉,很順利地,汪古部首領阿刺兀思答應了鐵木真的請求,令一千精習耕作的壯年農夫,攜家帶口隨同木華黎北返。
阿刺兀思的長子不顏昔班與鐵木真四女兒的婚約也就此定了下來。&ldo;和親&rdo;是漢朝發明的專利,中原漢家男人的無能,便期望於送出自己的妻女給對方糟蹋,以女人的肉體來換取自己的平安。而按照無恥無良史學家的吹捧,中國歷代漢家王朝,最成功的兩次色誘分別是:漢時和親匈奴的王昭君和唐時和親吐蕃的文成公主。
後世對於兩人功績的歌功頌德,郭進噁心得很,自不必多說。他只是知道史學家口中自願出塞的王昭君是自殺而死的,史學家筆下與吐蕃王一見鍾情的文成公主是在冷宮中孤寂而死的。為什麼只是漢家王朝送妻女給別人糟蹋,別人卻一點禮尚往來的意思都沒有,不是說有來有往才是正道嗎?
第七十八章 規劃(下)
也許真正是應了那句&ldo;院內開花院外香&rdo;的老話,漢人發明的&ldo;和親&rdo;,在蒙、滿手中卻是發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