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第1/2 頁)
第一部分
第2節 多爾袞生前身後
孝莊對康熙非常疼愛,幼時即將其留養膝下,並將貼身侍女蘇麻喇姑撥出,專門照料服侍他。當然,孝莊對康熙的教育也十分嚴格。康熙後來回憶說&ldo;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規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軌,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rdo;在康熙初年複雜的政局中,孝莊以自己的影響平衡著各種關係,尤其是她並沒有繼續從其母族博爾濟吉特氏中挑選皇后,而是親定首輔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后,以索尼牽制專擅的輔政大臣鰲拜,體現了其政治家的胸襟與識見。康熙後來成功剷除鰲拜,也是與孝莊的支援分不開的。康熙沒有辜負祖母的苦心和期望,很快成長為一代有作為的英主。他對孝莊也極盡孝道,祖孫感情極為深厚,晚年的孝莊是很幸福的。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孝莊以七十五歲壽終。彌留之際,她囑咐康熙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康熙遵囑,並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ldo;暫安奉殿&rdo;,停靈其中。直至雍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極昭陵之西,故稱&ldo;昭西陵&rdo;。昭西陵與昭陵遙相呼應,實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將其圈入東陵風水牆內,反而形成阻隔。因此,該陵建於風水牆外乃順理成章之事,毫無貶抑之意。
三、多爾袞生前身後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生於明萬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為太宗皇太極異母弟。據說多爾袞相貌最像其父,深得父親喜愛,努爾哈赤曾有意將其作為自己的汗位繼承人。但是,當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時,多爾袞的母親大妃烏喇納拉氏被逼殉死,不滿十五歲的多爾袞當然無力爭奪汗位。在皇太極時期,年輕的多爾袞作戰勇敢機智,很快以其卓越的戰功、出眾的才幹和對兄長皇太極的忠心,超越幾位兄長,被封為睿親王,領正白旗,參決軍國大事,並娶了莊妃的妹妹為妻。
當皇太極去世以後,再次出現皇位之爭時,很快就形成了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兩派的嚴重對立。雙方都握有重兵,多爾袞有兩白旗的支援,豪格則有兩黃旗的擁護,一時間劍拔弩張,各不相讓。但是雙方又各有顧忌,一旦刀兵相見,血濺朝堂,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最後,在五大臣會議上,多爾袞審時度勢,拒絕了擁戴者對自己的推薦,提出由皇太極第九子年幼的福臨繼位,由他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此議得到各方認可,既然立的是先帝之子,兩黃旗大臣也無話可說,於是諸王大臣盟誓效忠,從而避免了在明亡前夕的關鍵時刻清王朝內部的分裂和相互殘殺。多爾袞雖然沒有當上皇帝,但卻在粉碎政敵豪格皇帝夢的同時,大大強化了自己的權利和地位,成為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
幾個月後,多爾袞敏銳地抓住時機,接受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請求,親率大軍入關,擊敗剛剛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農民起義軍,一舉佔領北京。順治元年(1644)九月,奉迎兩宮皇太后和幼帝福臨入京,定鼎中原,實現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夢寐以求的夙願。在分兵南下繼續徵戰的同時,他又取法於前明,制定各種內外製度。多爾袞總攬朝綱,盡心王事,在明清王朝更替的歷史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權勢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高,稱號由&ldo;叔父攝政王&rdo;進為&ldo;皇叔父攝政王&rdo;,直至&ldo;皇父攝政王&rdo;,等於就是太上皇了。不過,多爾袞還是清醒的,他時時告誡諸王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