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第1/2 頁)
自稱為&ldo;歷史刑警&rdo;的現代小說大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一書中首先贊同莊練的考證,肯定乾隆生母是熱河行宮李氏,接著又舉出兩條證據,證明官書中雍正的貴妃鈕祜祿氏,並非是乾隆的生母。證據之一是,按著《清會典》規定,身為皇子的親王可封側福晉四人,而雍親王的側福晉卻只有年氏和李氏二人,如果鈕祜祿氏確實在康熙五十年(1711)生下乾隆,則不應不封,而其名號一直是&ldo;格格&rdo;,仍是小姐的身份。證據之二是,在清代凡是妃嬪生子為帝而被尊為皇太后的,上尊號的冊文中必有&ldo;誕育&rdo;皇帝的字樣,而乾隆在給鈕祜祿氏上皇太后尊號和徽號時,只用相當於養育的&ldo;鞠育&rdo;字樣,始終不用&ldo;誕育&rdo;二字。
儘管乾隆由熱河宮女生在草棚的說法流傳很廣,而且還有學者的考證認同,但認真研讀這些&ldo;證據&rdo;,就會發現其破綻也頗多,漏洞也不少,難以讓人最終信服。第一,康熙五十年(1711)七月雍親王赴熱河請安確有其事,但由此就說是康熙質問山莊宮女李氏懷孕一事,卻很穿鑿,更多的成份是在猜測。第二,管世銘的詩注說&ldo;獅子園為皇上降生之地&rdo;,即使此言屬實,也不能直接證明乾隆生母是熱河宮女李氏。第三,&ldo;草房&rdo;寫進《熱河志》不足為奇,這種不加文飾的景點命名更有風味,它涵有&ldo;綴景&rdo;和&ldo;示儉&rdo;兩種意義。第四,親王可封四位側福晉,是乾隆七年(1742年)以後的定製,不僅雍正,就是乾隆做皇子時,也只有側福晉兩名,所以鈕祜祿氏未被封為側福晉也不足為怪。第五,所謂乾隆對鈕祜祿氏未用&ldo;誕育&rdo;二字不確切,在《清高宗實錄》中,乾隆就多次使用&ldo;藐躬誕育&rdo;、&ldo;誕育帝躬&rdo;等字樣。
更為重要的是,清宮珍藏的《玉牒》有著不可動搖的權威性,這上面明確寫著乾隆的生母是鈕祜祿氏,而不是別的什麼人。《玉牒》是清朝皇室的族譜,它的纂修有著一套極為嚴密的制度。從努爾哈赤的父輩算起,凡皇帝家族生兒育女,每三個月上報掌管皇族事務的宗人府一次,要求寫明出生的年月日及時辰,生母是誰,姓氏為何。每十年,根據出生和死亡記錄的底稿,正式添寫一次《玉牒》。《玉牒》修成後,經皇帝親自審閱,謄寫兩部,分別存放在京師的皇史k和盛京故宮,其底稿裝幀成冊,仍由宗人府儲存備案。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儲存的清宮《玉牒》中,這樣記載道:乾隆&ldo;母孝聖……熹妃鈕祜祿氏,系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住之女。&rdo;這大內秘檔似乎可以證實,乾隆的母親不是山莊宮女,而是熹妃鈕祜祿氏。
在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乾隆在他母親鈕祜祿氏面前還是個大孝子。他曾侍奉母親三遊五臺,三上泰山,四下江南,更多次到塞外避暑山莊。乾隆愛寫詩,在他的詩文中,有不少是稱頌生母鈕祜祿氏養育之恩的。如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初八日,六十七歲的乾隆帝陪侍八十五歲的皇太后賞燈後作詩說:
家宴觀燈例節前,清暉閣裡列長筵。
申祺介壽那崇信,寶炬瑤檠總鬥妍。
五世曾元胥繞侍,高年母子益相憐。
扶掖軟榻平升座,步履雖康養合然。
&ldo;高年母子益相憐&rdo;,這飽含深情的詩句,道出了乾隆母慈子孝的心底情感。
乾隆還別出心裁,命令宮中巧匠用三千多兩黃金精心製做了一個金塔,專門用來存放他母親鈕祜祿氏梳頭時掉下來的頭髮,所以叫&ldo;金髮塔&rdo;。乾隆母子感情如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