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第1/2 頁)
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宮內又發生奏事處太監高雲從洩露職官任免檔案的案件,為此乾隆皇帝異常震怒,凡牽涉此案的大學士于敏中、軍機大臣舒赫德、尚書蔡新、總管內務府大臣英廉等高官都受到了嚴厲申斥,左都御史觀保、侍郎蔣賜ぁ10饊呈艿攪爍鎦按ψ幀k婧笥植槌齦咴拼詠喚油夤佟18鐾型夤侔才牌淝灼蒞福當即將案犯粵海關監督李文照、參將王普等革職並解京嚴審,同時,兩案並發,其主犯奏事處太監高雲從立即被處斬。
可以說,由於清朝統治者嚴格遵循了嚴禁太監干政的制度,因此在其二百多年執政歷史中,基本上沒有出現太監幹預朝政的現象。但是,史學界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傳統看法,認為在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時期,她大權獨攬,實行獨裁統治,並且重用包括太監在內的親信,諸如十分有名的太監安得海、李連英等人,打擊異己,這就使宮廷制度發生相應的變化,太監不許干政的祖宗家法也由此而廢弛。這種傳統說法並不十分準確。當時的實際情況是,雖然政治制度廢弛,太監也確有結黨營私之輩,公然敲詐勒索、貪汙納賄的現象比比皆是,慈禧太后對此也是一眼睜、一眼閉,聽之任之。但是說到李連英、安得海之輩幹預朝政,則多為傳聞之言,並無實據。關於李連英的情況,在《總管太監李連英的寵辱一生》中將做詳細的介紹,而關於太監安得海,則是在同治八年(1869)的時候,由於&ldo;捏稱欽差織辦龍衣&rdo;的罪名,並違反了&ldo;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rdo;的祖宗家法,在山東泰安地方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並奉旨就地正法的。由於安得海也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慈禧太后身邊的寵監,因此這個案子在民間也留下了許多繪聲繪色的傳說。不過安得海被殺時才二十六歲,是宮中的六品藍翎太監,並不是傳說中的權威赫赫的敬事房大總管。從清宮檔案中可以看到,在一段時間裡,安得海確實以他的年輕伶俐,深得慈禧太后的寵愛,但由此就得出他能夠幹預朝政的結論,就顯得過於牽強了。
倒是光緒朝發生的兩樁案例,是比較典型涉及朝政的案例。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儲秀宮慈禧太后身邊年僅二十歲的小太監寇連材因甲午戰敗,國勢日危而上書慈禧太后,死諫國事,隨即就被以&ldo;犯法干政&rdo;和&ldo;越分擅奏外事&rdo;等罪名,押赴菜市口斬首示眾。維新派領袖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一文中曾為寇連材立傳,稱讚他是&ldo;烈宦&rdo;,把他的名字歸到維新志士的行列之中。其實,寇連材光緒十九年(1893)入宮做太監,分配到奏事處做小太監,二十一年九月調到儲秀宮慈禧太后身邊當差,四個月後上書被殺,無論從時間還是從職掌上都不可能與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以及帝黨、維新派之間的鬥爭有什麼瓜葛,從寇連材上書的內容上也能看出,這純屬個人的行為。但是,寇連材確實是清宮太監中憂國愛民的第一人,他冒死上書的行為也給暗淡無光的晚清歷史添抹了一筆亮色。
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及珍妃分別被幽禁,他們身邊的太監也都因為這場政治鬥爭受到株連,據清宮檔案載,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十九日敬事房就奉到慈禧太后的懿旨:
內殿太監楊瑞珍、楊昌恩,內殿司房太監張得明及珍妃下太監戴恩如,此四名幹預國政,攪亂大內,往來串通是非,情節較重,實屬膽大妄為,著交內務府大臣即日板責處死。
這就是奴才的命運,在複雜激烈、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中,做主子的失敗了,那麼做奴才的當然不能倖免,而且許多時候是首當其衝的給主子當替死鬼。
當然,因幹預朝政而遭到懲罰的畢竟是少數,太監們一般都深知這裡的厲害,不會輕易地去觸犯這一條。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