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第1/2 頁)
第三部分
第43節 偶然的巧合
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由頤和園回城,住中南海儀鸞殿,第二天祭蠶神,當即回頤和園。回園頃接榮祿密電,馬上乘輕轎返城,重返南海瀛臺。返瀛臺後立即傳光緒來見,見到光緒,慈禧太后破口大罵,罵他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在以慈禧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鎮壓下,變法運動最終失敗,康有為、梁啟超出逃,譚嗣同等&ldo;戊戌六君子&rdo;遇害,光緒本人亦被軟禁在中南海瀛臺,他的政治生涯實際上到此已經結束。此後,光緒度過了十年沒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他雖然名義上仍保持著皇帝的名位,但實際已沒有了皇帝的權力。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又將光緒摯愛的珍妃囚禁在鍾粹宮後北三所,並且給她立下了一條規矩,今後不許覲見皇上。
南海瀛臺,與水雲榭島、瓊華島分處太液池三海之中,象徵東海三仙島蓬萊、瀛洲、方丈。瀛臺四面環水,只在北端架一板橋,通至岸上,板橋中間有一段是活動的,光緒被囚此之後,慈禧太后便命令人把橋板撤掉了,以免光緒帝走出瀛臺島。
瀛臺的中心建築為涵元殿,殿後為涵元門,門外為翔鸞閣,閣下即木吊橋。殿前為香殿,該殿從北面看為單層,從南面湖邊看則為兩層,名為&ldo;蓬萊閣&rdo;。光緒住在涵元殿裡,太監每天送飯時架起橋板,走到瀛臺來,用飯完畢,就抽掉橋板。光緒心情十分憂鬱,萬般無奈之中寫下了&ldo;欲飛無羽翼,欲渡無舟楫&rdo;等詩句。冬天三海結冰,從瀛臺不透過木橋也可以從冰上到達岸邊。據說有一次光緒帶了小太監踏冰離開瀛臺,被發現後,總管太監李連英立刻下令鑿冰,以防光緒離開。光緒十分想念心愛的珍妃,傳言他讓小太監暗中給珍妃送信,偷偷相會。每到此時,他更加痛恨出賣自己的袁世凱,臨死之時,他不言不語,用手在空中寫著&ldo;斬袁&rdo;兩字。
涵元門內東向為慶雲殿,殿內掛有一副《宋司馬光諭人君用人之道》立軸,跋文是:&ldo;光緒丙午(1906)十月上浣錄,臣全忠敬書。&rdo;還有一些匾額斗方之類,下款都寫著&ldo;臣全忠敬書&rdo;。其實這都是光緒的御筆,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光緒試圖以對慈禧太后稱臣,表明自己忠於慈禧太后的心跡,來換取老佛爺的諒解。可此時,慈禧太后又怎麼能讓光緒再次親政呢。
究光緒帝病情自二十四年逐漸加劇,終致不起之原由,實與戊戌變法失敗有著直接的關係。光緒被囚禁在瀛臺後,慈禧太后曾欲廢之而另立他人。光緒也知其用心,日夜擔驚受怕。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此舉雖未能實現,可光緒也難脫囚禁之牢籠。明知岌岌可危,亦只有坐以待斃,心中十分憂傷。他曾仰天長嘆:我還不如漢獻帝啊!因而病勢日漸加重,自不待言。
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倉惶出逃。相傳臨行前還不忘處置珍妃,令太監崔玉貴把珍妃推到寧壽宮外的井中害死。當光緒得知珍妃的死訊後,精神徹底崩潰,舊病復發,日趨沉重,再也無法康復。由此可見,從光緒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後的病情逐步加重,都與他的政治處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關。可見慈禧的長期壓制和打擊,是光緒致病的重要原因,從這一點談來,民間傳說是慈禧置光緒於死地,則又並非全無道理。尤其是在戊戌政變以後被囚禁的十年漫長歲月中,他一方面悲觀失望,前途渺茫,一方面又日夕擔心受怕,心情緊張,生活上更無人細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斷加重惡化,終至不治。不過,無論光緒究竟死於何因,都與他在清廷遭受的控制與打擊,在精神與意志上受到的壓制與摧殘,在身心上經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親情也被拆散有著直接的聯絡。真可謂,光緒一生沒